但是,如果你不注意尽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只能是你的思想在儿童头脑的堆积,从而把他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仓库。(51要使知识“活起来”143页)
怎样使词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使涓涓细流融合进已有的那片海呢?
一、将词句“化开”,“看”成一幅画。
我联想到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在大熊猫的故乡》片段。
复习导入,老师首先出示“苍绿幽静、鸟鸣声声、郁郁葱葱、泉水清清、箭竹茂密、流水涓涓”等词语。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读读其中一些你最有感觉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
(生读词语)
师:读着哪个词语,你脑子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几年不见天空,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鸟叫。
……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仿佛看到了很多鸟在树林里飞行,耳边传来不少鸟的叫声。(《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217页)
不仅词语,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祖庆老师以加延长号的形式指导句子的朗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师生反复合作读,在语调变化和情趣的体验中,“自由”成了一种真切的感觉。
二、拆补,仿写,融成一句新鲜话。
接着《祖父的园子》课例说,感知文中情趣表达的诀窍是目的,也是基础,在此之上,引导学生想象创造。
祖庆老师发问:园子里自由的事物仅仅只有这一些吗?
生:不是。
仿写就来了
( )了,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
生:谷穗动了,就像在跳舞似的。
生:蜻蜓飞了,就像在溜达似的。
生:蝴蝶采蜜了,就像在舞蹈似的。
生:甘蔗愿意长多甜,就长多甜。
生:樱桃树愿意结一千个樱桃就结一千个樱桃。(《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71页)
……
回到《给教师的建议》,“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讲述他们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51.要使知识“活”起来143页)
理解要程序化,“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给学生带来启发促使其进行个性化表达,个性化的小火花,体现他个人的思考,说出来的过程,是整合更是锻炼与成长。
能讲述事物的范围是广阔的,但并不代表就是无所顾忌的自由,学生的思考表达必须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之中(符合课堂发展主题的)。
主要的还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考状态(包括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尽量生动的使积极的力量聚合向本节课的目标——学生的某项能力对某个知识的掌握有新的发展。
三、保持敏感,做语言的医生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51要使知识“活”起来147页)
当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作时,老师还是不要窃喜!——自己达成了目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还要做学生语言的医生,在他们的思考之路遇到迷雾陷入小水洼之时,马上送去一束微光或伸出一只手,而不是“哇,你真棒!”
实际上,大部分普通老师的课堂,仍是后者居多,“见好就收”。如果是这样,我是不是可以猜想学习就没有真正有效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