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思想
1. 模块化
功能解耦:将复杂系统拆分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如登录模块、支付模块、网络层),每个模块职责单一。
独立开发与测试:模块可独立编译、测试,减少对其他模块的依赖,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复用性:通过封装通用功能(如日志工具、网络请求库),避免重复造轮子。
2. 接口抽象
隐藏实现细节:对外暴露简洁的API接口,隐藏内部复杂的实现逻辑。
协议驱动设计:使用Protocol定义行为契约(如DataSource、Delegate),实现模块间松耦合。
依赖注入:通过参数传递依赖对象(如配置类、服务实例),而非硬编码依赖,提升灵活性。
3. 可配置性与扩展性
参数化配置:通过Configuration对象或Builder模式允许外部自定义行为(如主题、超时时间)。
插件化机制:支持通过继承或组合扩展核心功能(如自定义日志输出、网络拦截器)。
二、SDK封装的核心原则
1. API设计原则
- 简洁易用:
// 反例:过多参数暴露内部细节
Payment.process(merchantID: "123", currency: "USD", encryptType: .AES256, ...)
// 正例:通过Configuration封装参数
let config = PaymentConfig(merchantID: "123", currency: "USD")
Payment.process(config: config)
一致性: 遵循Apple设计规范(如命名使用CamelCase,方法名动词开头)。
健壮性: 提供输入校验和默认值,避免崩溃:
func fetchData(url: String, completion: @escaping (Result<Data, Error>) -> Void) {
guard let validURL = URL(string: url) else {
completion(.failure(NetworkError.invalidURL))
return
}
// 发起请求...
}
2. 依赖管理
最小化依赖: 避免引入不必要的第三方库,减少冲突风险。
依赖隔离:通过Wrapper类封装第三方库(如将Alamofire封装为NetworkManager),降低替换成本。
-
静态库 vs 动态库:
静态库(.a/.framework):代码直接编译进主工程,增大体积但无需动态加载。
动态库(.dylib/.xcframework):减小包大小,但需处理符号冲突和加载时机。
3. 兼容性与版本控制
语义化版本(SemVer):Major.Minor.Patch(如2.1.3),明确兼容性变化。
向后兼容:废弃方法时保留旧API并标记deprecated,逐步迁移:
@available(*, deprecated, message: "Use newRequest() instead")
func oldRequest() { ... }
- 多平台支持:通过#if os(iOS)条件编译适配iOS、macOS等。
4. 资源与包管理
Bundle资源隔离:将图片、本地化文件等放入专属Bundle,避免命名冲突。
轻量化:移除无用代码(Dead Code Elimination),压缩资源文件。
包管理工具:支持CocoaPods、Swift Package Manager(SPM)等
# CocoaPods示例
Pod::Spec.new do |s|
s.name = 'MySDK'
s.version = '1.0.0'
s.source_files = 'Sources/**/*.swift'
s.resources = 'Resources/*.png'
end
三、组件化进阶实践
1. 性能优化
懒加载与缓存:延迟初始化耗时资源,缓存频繁访问的数据。
异步处理:避免阻塞主线程,使用DispatchQueue和OperationQueue。
2. 安全与隐私
敏感数据保护:使用Keychain存储密钥,避免明文传输。
权限控制:按需申请定位、相册等权限,遵守App Store审核指南。
3. 调试与监控
日志分级:区分Debug、Info、Error等级,支持动态开关。
Hook机制:通过Method Swizzling监控关键方法(谨慎使用)。
四、总结
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内部紧密关联,模块间依赖清晰可控。
开发者友好:提供直观的API、详尽的文档和示例代码。
可维护可扩展:通过设计模式和分层架构支持快速迭代。
稳定高效:注重性能优化、异常处理和兼容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