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九毛九,做人一块一”的百度解释是:如果一件东西值1块钱,砍价到9毛9,东西不会变,成本可以省,这事要砍价;如果一个人的服务值1块钱,(尤其是招聘员工)砍价到9毛9,虽然成交了,但是可能得到的服务变了,你却无法察觉,所以不能砍价,还不如多给1毛,让他感动,给你更超值的服务回报。
一个值7500元月薪的人,你给他7000,再考核KPI给500,这是非常正常且正确的操作。但是如果你给他8000,告诉他KPI不能低于多少,如果遇到了人才,他会拼了命帮你赚到更多。
这到底算做人做事的“智慧”,还是算一种格局?
如果我是出价的人,我认可这是大智慧。如果我是被出价的那个人,我会判定对方的格局。
我劝,做老板的人,对待员工,学会“先”给予,再考核,而不是“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溜溜”,然后再涨薪。按照前者那样做,如果遇到靠谱的人,让对方忠心、有了希望,且卖力,其实老板是赚到了。如果遇到不靠谱的人,认为你好骗、人傻钱多,在考核之前可以多挣一点,看上去老板亏了。但是,一旦吸引到人才,亏掉的那一丁点行业差价,将来会数万倍赚回来。
“千金买马骨”才是对人才吸引的试金石。总是想着先试试员工,凭什么员工不能先试试老板?
老板应该与员工一起去“算计”市场和客户的钱,而不是老板算计员工的钱。员工遇到这样的老板,但凡有点能耐的,都会离开的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也耳,何以假为!”刘邦面对韩信“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的试探,更是将“做人一块一”的智慧变成暂行谋略,运用得何其恰当!
除了对内,对外“做人一块一”也常常见诸于商界传奇。比如李超人的“只赚6成”的家训:一个生意,赚10块是正常,赚9块也不错,赚8块很合理,我们只赚6块,把本来应该我们赚到其它4块,分给帮你赚钱的人,让他们多赚一些,以后,他们就更加愿意优先帮你赚钱,帮你赚钱的时候也会更用心更努力。
好一个钱散人聚,然后钱追着人跑的模型。
如果你觉得“人才留不住”,“员工太计较”,“现在的人不谈贡献先谈利益”,不妨试试“先信任,先给予”,逆势思维,也是稀缺思维,必然吸引稀缺人才资源。这是我作为一个创业老炮的建议。我在人才招聘培养任用上,没浪费过过多时间精力和感情,就因为我首先“对人一块一”,换来了稳定和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