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年,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答案。
有远见的人,我特佩服,用睿智来形容他们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对远见这个词有初步的了解是在2010年,看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的时候,我觉得李开复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诠释着“远见”。
在专业学习上,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在语音识别领域上,从“特定语者”的专家系统到坚定基于“统计学”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在职场上,从微软到谷歌再到创新工场。每一次转身都引人注目,光彩四溢。在投资领域,创新工场领投的项目中,很多都成为我们熟悉的产品。例如:知乎、墨迹天气、暴走漫画、美图、摩拜单车、米未创奇……
1988年,李开复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机器打败人类冠军。去年AlphaGo的人机大战可谓是举世瞩目,2016年,创新工场在人工智能的投资占了总投资的近一半,李开复说“AI创业现在是科学家的天下,之后是数学家的天下,将来是普通人的天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占据AI这个制高点,将会赢得下一次战争。
三月初,李开复在三亚参加的“首届投资界扑克大赛”后邀请了全球最强的人工智能德扑冠军,4月在海南与中国的顶尖高手对决,这一次的人类与人工智能对决,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呢?我们拭目以待!
说到远见,在中国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爸比也是绕不过的,就是马云,阿里生态圈的打造得益于他的深谋远虑、他的战略布局……
那么,远见卓识是怎样才能培养出来的呢?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的“关键的预见性认知”。看到这个观点时,我真的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关键的预见性认知本质上不就是在讲如何培养远见卓识吗!!!
书中提到,阻碍获得预见性认知的两个习惯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与之对应的是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结构,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做一个系统。系统由多个元素产生,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结构。
比如,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倾向于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不要去外边受苦,基本可以预见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性提升,因为把家庭未来地位的发展情况看做是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一定包括接触新机会的可能性。而在一个让孩子留在身边的系统结构里,机会因素被极大弱化,所以,你可以预见,从长期看这种结构就降低了家庭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如果总呆在舒适区,就如同冷水煮青蛙,不太可能跳出。
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成甲老师用了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基础规律就是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就是指那些少数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影响的知识。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取决于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根据规律发展是可以预测未来的。
上周,李开复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人工智能概念确实有点过热,“明年初开始将有第一波企业会面临死亡,行业调整显现”。
李开复做出这样预期的判断是:人工智能领域“有泡沫”,创业同质化之外有不懂行的投资人也扎堆进入,而且人工智能更多是面向2B层面的业务,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去成长,但中国的VC行业是急功近利的,可能因此倒逼人工质量公司的畸形增长。
现象解释——不懂行的投资人也扎堆进入
技术解释——人工智能更多是面向2B层面的业务,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去成长
通用规律解释——中国的VC行业是急功近利的
远见卓识,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学习。通过临界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处理问题时进行知识迁移,把握底层规律,分析问题本质,提升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能力,远见卓识你也可以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