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改进了思路,前一个版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由上往下推不如由下往上推。
1.mac地址的起源:开头还是从底层讲起,AB两个电脑连接可以建立通讯,最底层的信息通讯就是电信号0和1的模式。当有了第三台电脑C想要建立通讯,就可以和A相连,当然也可以连接B但节本着节约原则,就只连接A。C想要给A发消息,经过B的时候,B怎么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呢?这个时候只需要,给ABC编个号00,01,10,当C想发给A的时候消息前面加上00,B一看不是发给自己的就不会接收,而A看到是自己的消息就会接受。 问题又来了,当电脑越来越多,两位二进制的编号已经满足不了不了需要反复因为只能编四台计算机,那么用什么来作为唯一的标记呢?网卡出场时会自带一个mac地址,是一个16位的字母,于是这就是数据链路层就可以在消息前面封装mac地址来进行通讯。到后来不管是集线器还是交换机都是依赖mac地址进行通讯
2.ip地址的起源:mac地址还是很难记忆,有的时候电脑换网卡了mac地址也会发生变化,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呢?于是就有了ip地址,相比mac地址更简单更容易记忆。这样网络层就可以通过访问ip建立通讯。这里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ip协议。
3.tcp协议,如果说ip地址能够找到目的地的门,那么tcp就像是与另一台电脑交互的窗户。遵守tcp协议的两个人交流的过程特别像两个强迫症患者,需要在说话前面加上今天天不错,然后问您吃了吗?对方也会回,天气太好了,我吃饭了。与之 去别的就是说udp,如果是upd会发生什么呢?今天天气不错,活还没说完就发送过去了,它就讲究线路的高效。就好比电话和对讲机的关系。 应用层:最后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过程,各种程序能够正常运行的过程。
能不能结合我上面说的帮我重新生成一节《网络协议分层设》的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