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中医普及(古琴概述)

二、古琴概述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涌现过许多灿烂夺目的人类文化。但大多数就象夜空里的流星转瞬即逝,留下无尽的遗憾,让后人追思、玄想!那辉煌一时的古希腊文明,她们湮灭了,也带走了无与伦比的建筑、雕塑、哲学、戏剧,只剩下些断垣残壁,凝聚着亘古的沧桑。在非洲大陆繁荣了数千年的古埃及文明也随着他们的人种一起在这个星球上消失。那大金字塔下孤独的人面狮身像,至今还凝望着无尽的苍宇,仿佛在追忆昔日脚下的富丽繁华!

在这些古老的文明之中,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绵不断。经历了史前滔天洪水的洗礼与无数次天灾人祸的荼毒,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就象永不坠落的北斗向世人召示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坚韧。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演進,凝聚了博大精深的生命内涵与无比深厚的人文精神。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儒、释、道三家应是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文学、艺术则是大树上如锦的繁花了。在这些艺术门类之中,最为古老而厚重的当属“文人四雅”之首的古琴艺术了。她拥有世上最古老(至今还能演奏)的乐曲,有迥异于所有乐器的记谱方法,有着独特而完善的理论体系,有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

如果说民间音乐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厚度与广度,那么古代文人音乐则代表了中国音乐的高度与深度。而古琴艺术正是文人音乐的集中体现。从天人合一、净无尘滓的《流水》、《高山》,到寄意深远、志在云天的《平沙落雁》;从神游八极、心无俗虑的《八极游》,到乡关万里、痛贯心肝的《胡笳十八拍》;从天光云影、烟波浩渺的《潇湘水云》,到淡山疏林、声如天籁的《渔樵问答》;从古朴静谧、古风悠远的《古风操》,到龙游四海、惆怅尘烟的《龙翔操》……所有这些乐曲涵概了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让人回味悠长,思入三昧。她们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与精华,纯朴幽静、经久弥香。就象我们的古老文明一样历经浩劫而运脉犹存。从某个方面说,她已超越了普通音乐的范畴,而旁及哲学、美学、宗教、美术等诸多门类,形成了一个自成一脉的文化体系――琴学。

在西方的音乐课程里,凡讲授中国音乐的部分莫不把中国古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重点讲解。在上个世纪,美国发射的旨在寻找外太空生命的宇宙飞船里,有一张录有世界各个民族音乐的唱片,其中中国音乐的部分就是古琴曲《流水》。2004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与世界其他国家的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

没有到过长城的人就算没到过中国,没有听过古琴的人,就算没听过中国音乐。古琴为我们的文化带来了众多的美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她在我们国内却成了最孤独的艺术。放眼四周还有几人知道什么是古琴!更不要说听过古琴音乐。连一些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很多都分不清古琴与古筝。“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一首小诗道尽了古琴曾历经的孤独、风霜!几度尘劫,古琴能走过如此漫长的历史,能获得传统文人如此的青睐,能如此吸引西方人的注意,她究竟靠什么样的魅力能穿越时空、走到今天、走向世界呢?

好,现在我们就燃一柱心香,穿越时空、走進历史,来聆听这古老音乐的幽韵,聆听她深沉的、悠远的、源自荒古的叹息。

良器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而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所谓“琴瑟之属、丝竹之音”即是指此。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

古琴的创制者现已很难考证,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大概有“伏羲造琴、神农作琴、黄帝制琴、虞舜造琴”四种说法。虽然现在尚无定论,但古琴的创制出自于圣人之手确是无疑。在我们祖先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所以他们在制造一件器物的时候很少象现在的工匠把东西造成简单的几何形状,他们会把每一件器物赋予一种生命的意象,形神兼备,充满生命的脉动。

“琴”的构造和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了:“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琴”最初的五弦象征五行,到后来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徽位,宋朝崔遵度的《琴笺》中这样的说明:“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闰。”原来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一般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面板为一个弧形,是为天圆;底板平面方形,是为地方。还有一些传说讲,伏羲留下的古琴样子完完全全是一种人体结构图,连舌头都刻上去了。稍微懂点中医知识的一看就知道,分明是人体经络穴位图的另一种表达。丝弦代表经络,徽位代表穴位,外形还有面、有肩、有腰、有足。从古琴各部位的命名上,它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古琴即是一个世界。他具备了天地、山川、阴阳、五行等诸多要素。二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他又像一个人,神态皆具。所以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这个意思。

乐器与神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传说中乐器往往被固定与某些事物相连:例如编钟象征权威,木鱼和钟鼓代表佛教等等。据载,古琴从来不只在乐器的层次,而是直接被看作礼器甚至神器。

历代斫琴师对制琴的选材十分重视,若无良材,即使是一个斫琴大师也很难造出一张好琴。中国的斫琴选材与国外的制琴选材着眼点不尽相同。中国的斫琴选材一般都从生命的角度来整体衡量琴材的优劣,选材都以能得日月山川之灵气的木材为佳;而国外的制琴都是从木材的表面物理性能来衡量取舍。

妙指

宋朱长文《琴史·尽美》曰: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这四美之中前两项是就器的层面而言,第三项则是就术的层面来说,而第四项则完全是道的层面了。这里的妙指并非单单是说弹琴的指法,而是指良好的弹琴技艺。与西方的钢琴或小提琴演奏技巧来比,中国古代琴人对弹琴技艺的领悟也是很少停留在单纯的生理机能研究上,而是处处贯穿了审美与悟道的因素。

古琴的指法相当复杂,表现十分的细微。有的必须有老师的指点,否则很难得其要领。而且很少有象西方音乐那样的固定的节奏节拍,而是一种更符合生命自然状态的一种律动,就象我们的呼吸吟咏、大自然的季节更替一样。所以今天看起来很完善的五线谱一直无法代替已用了千年的古琴减字谱。古琴除了泛音与散音之外,他的发音一般都是以线条状展开(西方音乐主要是以点状展开的),回环往复、幽微曲折,表现力十分惊人。他虽然属于弹拨乐器,但同时又兼具了拉弦乐器的特点。真是一琴在手,万物俱在掌中,妙指连发,寸心通乎宇宙。

以上这些所谈,只是弹古琴進阶初步,历代琴人对技巧的探讨精辟入微,这里不再作过多的阐述。真正要达到弹琴的妙指之美,除了一些技巧上的苦练之外,还须精神上的领悟与心灵层面的涵养。统言之,弹琴之妙在于三合:心与曲合、指与弦合、人与琴合。达于此三合者则可通琴道也。

琴韵

与西方艺术注重质感、气势与场面相比,中国的艺术更注重内涵与神韵的把握,古琴艺术更是如此。在中国的各种乐器之中,古琴音乐是最能反应传统文化人对神韵一词的理解与领悟。这首先是基于古琴乐器本身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音色特点。很多喜爱古琴的人不一定对古琴有多么深刻的研究与理解,往往是被其与众不同的音色所吸引。那种一下就打到人心深处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让人闭目凝想、味之不尽。

走手音的运用也是古琴韵味形成的重要一环。走手音是现代古琴理论家们起出的一个名词,是对古琴左手滑音的一个统称。其方法是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在琴上滑动所产生的逐渐虚化的音响效果。这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式的乐句使古琴能轻松刻化细致入微的心灵感受,让人听来余韵袅袅、神味隽永。

一般的弦乐器都有泛音,但在古琴中泛音运用之广与泛音之多堪称大观。一首没有泛音的琴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有的整支曲子泛音占了一大半。这除了乐器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源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一支曲子就象一幅画、一个世界,而泛音就中曲中的天空,散音则是大地,按音即是芸芸的万物与悠悠的心韵了。泛音的运用为古琴注入了无比空灵的音乐元素,其对比性的穿插往往把人带入一个无一丝尘滓的心灵境地。

以上几点只是古琴韵味形成的物质基础,琴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历代文人们的参与,他们给古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格调。所以古琴也称文人音乐,与中国的文人画一样,他们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与西方音乐注重表演与张扬相比,古琴更趋于内涵的体悟与心灵境界的提升,充满悟道的喜悦与智者的宁静。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交相辉映,给古琴音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与审美观照。

在传统的士大夫眼里,弹古琴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个修养身心与净化自我的过程。所以对弹琴的时间、地点、场地、环境以及心境都有许多的要求与禁忌。现代人往往把这些要求与禁忌看作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一种风韵,其实这些表面的形式是有它深刻的内涵的,因为弹琴与现代社会的一些乐器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禁忌有:五不弹、八不弹、十四不弹等。如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士人弹琴的环境一般选择在静、洁、雅、幽的场所。弹琴除了外部环境要求之外,琴人一般还对自身作一番调理与准备。其中主要为淋浴、宽衣、焚香三件。从这些准备来看,古人在弹古琴时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音乐表演的范畴,而近于一种参禅的状态,内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此方能通前贤之雅意,而合于雅道。

琴道

古琴是深具道家色彩的一种乐器,和道家的宝剑、拂尘等法器一样,其功能除了能修心养性、镇邪涤虑等以外,还是道家勾通宇宙的一个媒介。她本身的构造即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与生命观,其音色也含蓄内敛、古朴幽深,流传下来的曲目也大多是远离尘境、寄意微茫。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说琴道琴道,现在很多弹琴人总是以为古人在故弄玄虚,弹琴不就是一种娱乐吗,这是实证科学为上无神论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现代观念。古琴可以用来娱乐,但却包容着更为广大的内涵空间。一个弹琴而不知琴道者就象作人而不明因果一般,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空耗光阴,徒为匠人而已。其对古琴终究是雾里看花,貌合神离。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琴道呢?就笔者的理解,琴道就是修道之人对宇宙、生命的正悟在古琴上的投射,并非是简单的弹琴之方法。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修心证道的文化,琴道则是这种文化在音乐上的集中体现。概括的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弹琴动机的正悟

古人云:欲成其事,先正其心;鼓琴亦然,心不正,艺难精。先人学琴多为涵养道德,平和心境。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启悟我们的灵性,礼仪端正我们的行为,而乐则最终完善我们的品格,也是成就君子之德的最佳途径。孔子所论述的乐当然是指上古时代的雅乐,非为今人所理解的笼统的音乐,现代社会所流行的大部分音乐多为俗乐,充斥了俗情与迷狂,类似于孔子所深恶痛绝的郑卫之音。何为雅乐?雅者,正也,雅乐即天地之和在音乐上的呈现。其一表现为庙堂之乐,那是礼赞神明,歌颂先圣的黄钟大吕、鸿篇巨章,大雅之乐;另外还有宫廷雅乐,现在已不得而闻;另一种就是君子用以修身的古琴音乐了,幽然独处、心游天地,三千年不断,流传至今。

古贤制乐以教化众生,君子抚雅琴以参神明。琴之为用,大者可以沟通宇宙、摇荡风云,细者亦可调和神气,导人以善。所以古人之弹琴非为市井凡夫之娱,乃以禁尘心以合于天道;非为求名利于人间,乃以寄远情以达于天听;非为泻一时之孤愤,乃以寄雅意以垂百代。

2、对弹琴状态的省察

与现代的音乐演出表现意图不同,古人之弹琴完全是对生命的体悟,个体之心灵進入更为广大的时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古今一体、万物同流。弹琴实为心灵的修持,琴人须有一颗向道之心方能渐入堂奥,达于佳境。

琴为至清之物,不可以俗调入乐,不宜与败景为邻,所谓有所弹、有所不弹。古人之弹琴多选雅静之所,以期与自然相应。清风明月之下、花落鸟啼之时,深宅静室之中、三五知己之间皆能触景以会心、感时以为吟,下指则风云自生,曲尽则四下无声。此中之妙,难与外人道也。

3、对琴曲内涵的体认

美妙的音乐是作者心境的呈现,也是美德的结晶;当我们在抚弄这些乐曲之时,就是走進了作者的时空场中,这里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展现,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启迪。孔子云:尽善尽美,至言哉!美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善才是音乐的本质内涵;若没有善的前提,美只会变异,把人导向歧途。所以对乐曲内涵的体认就是对先贤道德境界的追溯,進而通向更为广阔的生命源头。

古琴之为雅乐,除了有她先天的基因以外,也是与历代文人(儒士)的参与分不开的,所以也称之为文人音乐。三千年来,在其能流传下来的曲目中,大多都是展现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境界与神思,集中体现了先贤们对宇宙、人生的各方面的洞察,有些都是上古的先圣所制。所以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就是琴人由术入道的必由之路。其日久操弄、反复体悟的过程即是心灵升华的过程,也是渐入曲作者更高层次的心灵境界中去,最后以至于完全同化,获得个人境界的飞跃。但对于一个不知修道为何物的人,或仅将琴作为娱乐工具的人永远也难登堂入室。所以大部分的古代琴谱都有对琴与弹琴心法的阐述,只是现代的琴人多视而不见,学而不知罢了。虽也有一些描写春情闺怨之类,往往也是含蓄典雅,但并不占主流。更多的琴曲简直就是古贤先圣们的一本心境实录,纯净而雅正,对这些琴曲的研习与体悟过程何尝不是心灵的净化过程!

4、以琴入道

当琴人跳出了技巧的束缚,籍由心法的指引对琴曲的内涵逐渐明彻以后,其抚琴已由术的操练而進入道的体认了。在这里琴已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了,而是个体生命同化宇宙大道的一件法器。正如三国时期的嵇康之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所谓琴道,应作如是观。

结语

古琴也曾在特殊的时期惨遭厄运,几成灭顶之灾。无数的良琴宝器葬身,很多的珍藏琴谱被红卫兵当作反革命串联文件付之一炬。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君子必备之琴倏然消声,民间绝迹。之前的音乐教科书里几乎没有关于古琴的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大部分地区的乐器店里也没有古琴出售,甚至一些专业音乐人士也不知古琴为何物?古文化灭绝实是惨烈。

每当人们一谈论音乐家之时,我们听到的都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这些西方人的名字;谈到古典音乐时,人们也会津津乐道于交响乐、奏鸣曲之类。国人们已很少知道中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国度,甚至很多音乐人认为中国人天生的音乐细胞不发达,这让人深觉悲哀!在西方音乐界,若提起十三世纪以前的音乐,人们多会茫然有失,而在此之前的中国,音乐已辉煌的走过了两千年,这是一个何等的落差。而先贤们对音乐的理解(宇宙音乐观)、对音乐理论的建树、在音乐创作中各种复杂技巧的运用更是令现代的人难以企及,当我们在古琴上还能演奏三千年前的乐曲之时,谁又能不惊诧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呢?中华之文化实是一种以礼乐为支撑的证道文化,上古那辉煌的大雅乐舞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古琴却如此完整的流传下来,实是上苍对神州子民的一个恩赐。

三千年的时光匆匆而逝,古琴就象一条脉脉的流水流过岁月,曾经滋润了多少志士仁人的心底灵泉,也记录了他们生命过程中的一段心音。我们可以籍此找回失落的民族音乐之魂,从新回归纯真的心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402评论 6 49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77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483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65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46评论 1 29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32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96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1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6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96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3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08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5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98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92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