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酒,我总算可以坦然浅笑。
第一次我们的相遇并不愉快。那是大学晚会结束后的庆功宴,大家热情祝酒,我也是兴奋劲儿上头,没节制地往口里灌,结果可想而知,当场喷射彩虹。
除了肉体上的不适,更大的精神上的打击,这无疑是一次社死的可怕经历。
自此我对酒这东西都保持着戒心,别人找我喝,能推则推,少喝的就少喝。
渐渐的,感觉自己在酒场上就是一窝囊废。但是工作应酬由不得不上,酒也变得越来越难喝。
转折点是源自一次前辈发酒疯开始对我们这些喝酒窝囊废训话,不知咋的我就记住他的那句:你们可以没酒量,但不可以没酒胆。
酒胆,这词还是第一次听,挺新颖的。
但酒胆是啥?我不断地分析和揣摩。如果没有第一次的那个社死经历,大概我会归纳为鲁莽地喝酒,然而我的经验告诉我这并不对。直到一次和朋友夜宵,他有对酒精过敏,还是很给脸地喝了几杯,直到皮肤开始红肿才停下,自然我便包揽了大部分的酒水。那晚我们聊得很欢,酒不知不觉酒喝完,而我并没有任何的不适。是我的酒量变大了,还是应了古人那句: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因为只有跟好友对喝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于是我又开始揣摩古人的智慧,为啥逢知己酒会变得不够喝?那当然是开心,哪怕是醉倒也有个安心的人会送你回家,所以才能敞开来喝,自然喝得痛快。
我便抓住心态这一点,每次喝的时候尝试控制自己的心态。我告诉自己,酒不是为了应付而喝,是因为我想喝,我喜欢喝,所以我才喝。我开始学着品酒师的模样,把酒在口腔里充分停留,感受它的变化和刺激。没想到,这个以往急于下咽,只有苦辣口感的家伙,慢慢地,给我品尝出不一样的鲜美,尤其是配搭食物,下酒菜,更是相得益彰。
不知道啥时候,我看到美食,就想着要是有一杯酒就好了。也不知道啥时候,大脑放空后会突然想起,现在要是有一杯酒,也许写文就会有灵感。我终于抛开了对酒的戒心,那不是伤害自己的毒物,酒的历史几乎与华夏的历史同期一般的悠远流长,如果它是害人的,又怎会被流传下来,我在微醺里尝试回到了人们最初发现酒和酿造酒的时候,品尝后那股内心的喜悦,粮食孕化成酒再到身体内的升华,这一点一点的交织,难道还算不上美好的事情吗?
我重新接受了酒,回到酒桌上,我又有了新的领悟。还是那句:可以没有酒量,但不可以没有酒胆。这里我还是要着重提出,酒胆不等于莽!不是逢酒便喝,那并不能体现你的酒胆,在人们眼里更像是一个酒鬼,我觉得,除了酒鬼,没有人愿意跟酒鬼交往。
有很多人鄙视酒桌文化,认为是陋习,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参考了酒鬼文化。而我对酒桌文化的思考,就是从酒胆这个概念出发。首先酒胆不同于酒鬼的莽,那它的区别便是,酒分敬酒和罚酒,我们面对的酒是什么含义,这个要摸索清楚。
敬酒,自然得喝,还要喝的豪放,这才是值得被人敬重的酒胆。有的人遇到啥也是一个劲地推搪说自己不能喝,不会喝。虽然不知道酒量是否真的那么差,但拒绝了别人的敬意,那自然收获的也不会好。而罚酒,我分类为不怀好意的祝酒,对方可能根本不当你一回事,只是纯粹想看你难堪和出丑,这种便是得高速运转你的脑袋全力推搪,如何委婉到恰当,否则被人抓到把柄被逼到绝路。当然要是你的酒量可以,也可以用此有力地回击,让对方知难而返,其实这也是酒胆的体现,但前提是有这样的酒量可以胜任。
关于这种推拉攻防战,以后有机会再详谈。现在说的是我分析出认为是有着魅力所在的酒桌文化。祝酒迎酒对酒敬酒,为什么很多人谈生意喜欢喝上。因为生意不是技术,生意更看重的是人的品性。如果滴酒不沾,就连意思意思上的酒也推搪,那么可见此人遇到困难,大概也是这般懦弱,而显露不出把控全局的胆量。另一方面要看的,也就是酒品。酒品如人品,有的人喝上头,喝醉了,被掩饰的性格显露无疑,有骂人的,有耍无赖的,更有的口沫遮拦,啥事都一箩筐全抖出来的。这样看来,我当年吐了其实也并不羞人,更像是人之常情,而这些酒后出尽洋相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死,毕竟搞不好工作也丢了。
我自己也是会有那种思如泉涌滔滔不绝的问题,虽然还不至于到口沫遮拦的地步,但一不小心可能还是会得罪人,所以我也在逐渐改正,能少说话的就不说了,就安安静静地喝,差不多到了也便是睡意袭来,并没有什么疯狂的举动,当然这个也是跟性格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