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读记
原创王付涛微信公众号:诞登彼岸
本卷记公元342-347凡六年事
一、 “ 殷浩书空”之“ 咄咄怪事”殷浩,字渊源,是晋朝的一位才子,才华出众,博览群书, 以其高远的见识和清谈的才能著称,尤其擅长书法,他的书法被誉为一绝,能够达到“墨自如冰”的境地。相传殷浩 有一天,殷浩被邀请参加宴会。当晚,宴席上众人都在自夸自己的特长,唯独殷浩沉默寡言。宴会结束后,众人纷纷找到殷浩,诚恳地询问他为何不言自豪。 殷浩微笑着说:“吾等之中,有诗人善于吟咏,有音律精通,有画家擅长绘画,而我只是喜欢书法。”他继续说道:“书法作品虽然看不见、听不见、可用的东西,但它却可以让人领略到意境的美妙,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心境的迷醉。书法之美在于无形无质,浸润在墨中的灵气才是最重要的。”
殷浩对官场和金钱非常淡泊,多次拒绝 官府征辟。有人曾问殷浩梦见棺材和粪土的预兆,他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钱本是粪土。”有关他的成语及典故主要有“ 殷浩书空、”“咄咄怪事”、“殷浩寄书”。
“ 殷浩书空”: 公元340年,殷浩被朝廷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推辞不掉,只得赴任就职。当时,东晋的朝政大权掌握在大将军桓温手里。殷浩和桓温不和,两人经常闹矛盾。曾任右参军的王羲之劝说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主动和桓温讲和,但他不肯听从。不久,殷浩统军进取中原,结果在许昌一带被前秦军队所败,第二年又在安徽蒙城一带打了败仗。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攻击。结果,他被削职为民,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州)。
殷浩被废为平民后,心中虽然很不高兴,但表面上从来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他整天在家读书吟诗,似乎并不把被贬的事放在心上。但他经常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状,并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性动作。有人在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了他在空中一直写的都是“ 咄咄怪事”四字。人们这才知道,他是用“咄咄怪事”这四个字,来发泄心中的不平。
“殷浩寄书”是一个著名的典故,殷浩被贬后,过了一段时间,桓温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打算重新起用殷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请他出任尚书令,殷浩接信后,决定接受,便提笔给桓温写了封回信。但由于他过于慎重,在信封中装进取出,取出装进达数十次,最后竟未把写好的信装入封套内,只把一只空信封发了出去。桓温收到信,发现里面没有信笺,认为殷浩是在捉弄自己,不由十分恼火,便决定不再启用他。
“殷浩寄书”典故的另一版本是:殷浩后来因忠于皇室而被贬至边疆,他在离开京城的前夕写了一篇长篇书信,拟寄给皇帝,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反腐心声。然而,由于一个不识字的官员看守,书信未能送达皇帝手中,最终殷浩孤独地死去,于是便有了“殷浩难投一纸书”的著名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官场的黑暗,忠诚的珍贵,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性。殷浩之所以难以投一纸书,正是由于官场的末路、环境的黑暗不公与诬陷,他的忠诚与反腐心声无法被向上层传递,而最终只能孤独地死去。
二、“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 ”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 ”,此语出自东晋枭雄桓温。桓温年轻的时候与殷浩齐名,二人同朝为官,互为抗衡,一时瑜亮之誉。
桓温幼年时其父桓彝被张峻所杀,但他自强不息,苦练武艺,发誓为父报仇。15岁单挑仇家三人,让敌方无一活口。成年后的桓温更是姿貌伟岸,豪爽大度,文武双全,英略过人。被晋明帝司马绍看中,一举成为了当朝驸马。又以一万兵马平定蜀地,虽险些命丧沙场,却因此掌握了东晋的重兵之地成都。一句“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还不如遗臭万年”,让他成为了英雄与枭雄之间的争议人物。桓温在历史上留下了典故,流传最广的主要有:“金城泣柳”、“我见犹怜”、“孟嘉落帽”、“扪虱而谈”、“遗臭万年”。
金城泣柳:金城泣柳是描述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时,经过金城,看到自己年轻时栽种的柳树已经粗壮,感慨时光流逝的故事。桓温在看到这棵柳树时,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热血与志向,与现今的年过半百、官场沉浮,深感人生的无常与岁月的无情。他攀着柳树,泪流满面,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桓温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无常、英雄终将老去的普遍情感。
我见犹怜:典故讲述的是桓温平定蜀地后,纳成汉皇帝李势的妹妹为妾。李势的妹妹因其美貌和气质,深受桓温宠爱。然而,桓温的妻子南康公主得知后,愤怒不已,带着刀婢前往李势的妹妹的住所,意图杀之。当南康公主带着刀婢冲到李势妹妹的住所时,发现她正在窗前文静地梳头,神情温柔动人。李势的妹妹看到公主后,娴静地合拢双手,说话也很温婉。公主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打动,情不自禁地丢下刀上前抱住她说:“你啊你,我见到你也觉得你好可爱,更何况那个老家伙(指桓温)呢!”公主因此惭愧而退。
孟嘉落帽:孟嘉以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而闻名,深受当时名流的赞赏。桓温非常器重他,聘他为参军。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带领文武官员游览龙山,并在山上设宴欢饮。不料,山风吹落了孟嘉的帽子,但他并未察觉。桓温示意众人不要声张,观察他的反应。孟嘉如厕归来后,发现帽子不见了,但并未表现出任何尴尬,而是从容地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回应之前的嘲弄,文章文采飞扬,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叹。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孟嘉的风度和才情,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在重阳节登高时常用的典故之一。唐李白就在诗中写道“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以此表现自己的风雅洒脱。
扪虱而谈:是描述桓温在与人交谈时,一边扪摸身上的虱子,一边畅所欲言的情景。这一典故体现了桓温的自信与从容。他不仅不因小动作而感到尴尬,反而将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谈话内容并行不悖。这种行为展现了桓温的个性特点,即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当下,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谈话内容的极高自信和热情。
遗臭万年:桓温率军攻打长安,最终取得了胜利。桓温在胜利后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一个人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应该遗臭万年。”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成语“遗臭万年”,意指不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受人唾骂。桓温后来也因篡权及杀谢安和王坦之等恶劣行径而被后人称为“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