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哭,只是希望你的陪伴多一些
哭,是孩子的本性。有些孩子生来爱哭,可有些孩子看起来好像很少哭,这让好多父母羡慕不已,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便啼哭不已:
今天放学没有吃到自己喜欢的饭菜,哭嚷着说“不吃了不吃了。”
昨夜和孩子说道自己要出差一周,孩子听后嚎啕大哭,迟迟不愿睡觉。
下午在体育场玩耍时,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孩子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别人家的孩子倔强的不肯掉一滴眼泪,自己的孩子却已经泪流满面。
……
每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家长们总是烦心不已,觉得孩子在闹人、在任性,很少有家长会去耐心询问孩子哭闹的原因,仔细回想事情经过,孩子究竟为什么要哭。
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孩子们哭泣的原因,便不会认为这总是因为孩子的不懂事、孩子的任性。
哭泣才能得到关注,关注才能得到安慰,安慰才能得到温柔,温柔才能得到陪伴。这便是大多数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只是很多家长不懂得这个道理。
家长们有生存压力,要赡养父母、抚养孩子;还有生活压力,要处理各种关系、释放各种压力。就因为这样,在不经意间便会忽略孩子,家长们理所应当的认为,我如此辛苦都是为了孩子,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就应该懂事些,不要总是哭哭啼啼。
可孩子也是这样想的吗?
答案很明确:不是。孩子们在童年时最想要的不过是父母的陪伴,可是这样简单的陪伴如今却变得越来越奢侈。
为了工作,今天少陪孩子一会;
为了应酬,明天再陪孩子吧;
这样的情况一次两次三次,越来越频繁,家长心中的愧疚也从满格逐渐接近底线,孩子们的期待与盼望也慢慢降低,直至心中不再有所希翼。
孩子刚开始会满腹抱怨,抱怨家长对自己说话不算话,做出了承诺却又无法实现;之后变成假装无所谓,不再期盼家长能够回来陪伴,不再一小时又一小时的等待家长;最后孩子们害怕了,不知道要怎么办才能“赢”得家长的陪伴,便无止尽的哭泣,乞求能换来一丝陪伴。
我们在文章开头只看到了有些不哭孩子的懂事,却没有看到家长为此付出的陪伴,才能使得孩子这样成长。
孩子的哭其实并不可怕,这只是他们在宣誓自己的害怕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