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王师范的父亲王敬武趁黄巢之乱,赶走了平卢节度使安师儒,自为节度使。889年,王敬武临死前,他把年纪不大的儿子王师范召到床前,叮嘱他说:
“为父趁乱行事,侥幸功成。我死之后,你接掌平卢,凡事务需小心谨慎,切不可贪功冒进,急躁对人对事。”
王敬武死后,王师范被全军推举为司令官。棣州刺史张蟾不服,他联合朝廷派来的官员崔安潜一起进攻王师范。王师范派将领卢弘带兵应战,万不料卢弘也背叛了他,还密谋策划和张蟾一道除去王师范。
此事被王师范侦知,十分愤恨。他大骂不止,马上就要发兵攻打卢弘。他的一位属下忙劝止他说:
“时局已乱,人心不服,大人当镇定行事,以免事态扩大。”
他给王师范出了一个妙计,让他佯作不知,和卢弘巧作周旋,伺机一举杀他。王师范恨气难消,不肯答应,他说:
“叛逆之徒,何须用什么计策对之。我要亲自杀敌,以泄此恨。”
那个下属耐心道:
“大人委屈是小,保家为大。两利权衡,大人怎敢贸然行事呢?在此稍有差池,平卢尽失了。”
王师范心有震动,强压怒火,依计而行。他好言安抚卢弘,利用为卢弘设宴之机,将他杀死,和卢弘一同叛变的人也都被杀。借此时机,王师范严格管束部队,清除对己不利之人;他又广发奖赏,激励士卒的斗志。一番运作之下,王师范一鼓作气,亲征棣州,把张蟾捉住杀掉,崔安潜只好逃回长安,一场叛乱终于平息了。
901年,李茂贞把唐昭宗劫持到风翔,韩全诲作假诏书命各地方将领讨伐朱温。王师范看了诏书信以为真,他泣泪说:
“我虽割据一方,可终是天子的卫士,如今皇上身陷危难,我怎能弃而不救呢?”
他下令发兵攻打朱温,他的手下却不赞同,有的便进言说:
“朱温势力强大,兵多将广,我军军力单薄,无力和他相抗。再说李茂贞怀有野心,如今皇上身在他手,只怕皇上身不由己,诏书上的话怎能轻信呢?此举利害甚大,大人还是三思而后行啊。”
王师范此时一笑,自信道:
“救驾之功,其利甚大。我若救皇上于危难之中,天下还有谁和我相比?”
王师范出兵之时,河南几十个郡也一起发难,王师范趁势再攻,竟把朱温的儿子朱友宁在阵前捉住。如何处置朱友宁,王师范犹豫不决。有人力主杀他,也有人劝王师范把他放掉,他们对此事分析说:
“朱友宁乃朱温之子,杀之必和他深结仇怨,不可化解。不如放掉他,自可让朱温感恩,又可为大人赢得仁义名声,这其中的好处可就不可估量了。”
王师范战胜之下,心有骄纵,他最后决定杀朱友宁,还开口说:
“结交朱温,取虚名,在我看来都是小利。我志存高远,岂能心有顾虑,放走贼首,让天下人耻笑?”
他命人斩杀了朱友宁,又割下他的头颅。
朱温后来势力愈加强大,控制了朝政。他下令杨师厚进攻王师范,王师范节节败退,被困在青州城中。王师范此时豪气皆无,他不思退敌,却要请求投降。他的部下有人泣泪对他说:
“大人从前不听人劝,如今又要轻言请降,此皆不慎之失啊!大人杀朱友宁在先,朱温对你恨之入骨,纵是投降,他也不会饶恕你的。大人倘若拼死一战,或有生机。”
王师范方寸已乱,只喃喃说:
“如今保命要紧,若战只能一死。朱温时下用人之际,他是不会杀我的。”
王师范于是投降朱温,朱温虽没有杀他,心中的嫉恨却没有稍减。开平初年,朱温分封他的儿子们为王,朱友宁的妻子哭嚎着找到他,求他杀了仇人王师范。朱温于是马上翻脸,恨恨说:
“这个贼人不死,还有什么报应吗?”
他派人杀了王师范的全家,连同王师范的族人,共二百人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