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从2017年7月16日到20日,我们“红色青春行”社会实践队在枣庄市台儿庄区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已经结束,现在想来,实践过程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但整个过程中的经历与收获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从一开始决定参与到后来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仅仅把它当成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对别人所说的其中的教育意义更是持怀疑态度。之前我也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甚至它的环节与过程比这次的更加完善、更加复杂,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短短五天的时间,在我看来与旅游没什么区别的参观和其他简单的活动,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也不得不承认红色景区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它不需要任何的语言与文字,因为它的存在就足以带给游客超乎想象的震撼。
无论是最开始无名英雄墓的致敬还是后来台儿庄古城的参观以及最后的老兵采访,所有的实践环节都值得我去珍惜。面对无名英雄墓时,我能清楚的感受到内心的庄严与崇敬;参观台儿庄古城时,我对当时战争的惨烈与和平的不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采访老兵的环节让我越来越相信,阅历是智慧的背囊,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一位老兵,同时也是一位老教师,他只有小学文凭,却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能够对当前的国家政策与形式侃侃而谈,我讶异于他的睿智和通透。
但是,真正让我对这次社会实践不舍的是从踏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那一刻开始,他让我更加明确的认识了这次实践真正的意义,也带给了我唯一一次震撼。进入纪念馆后,我的目光就被整齐排列的橱窗所吸引,怀着新奇又讶异的心情,我走过了纪念馆里陈设遗物的橱窗,对于各种各样的枪械以及某些将士的遗物,隔着橱窗仿佛都能感觉到厚重的年代感,他们是真正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东西,但却不能向我们讲述当年战争的惨烈和胜利的喜悦。随后,我走到一幅油画面前,但毫无艺术细胞的我,似乎没有资格感叹油画的珍贵,我站在模拟战争后村庄的雕像前,也没有办法去评价作品有多逼真。但那一层一层叠加的颜色出现在这种黑白的世界里,似乎更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同时也显得有些触目惊心,那接连的断壁,破败的村庄,配上黑白的色调,似乎在控诉着历史的无情与残酷,只有那一位独自站立的战士,竟为这样的环境带来了一丝丝生气,高举的手臂,挺拔的胸膛似乎代表着整个民族的不屈与希望。我想,如果是我,穿过这尸横遍野的土地和充满腐烂气味的空气,大概不会看到任何的希望与生机,所以,那战士眼中闪烁的光芒,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坚定,而我,竟然为这束光芒湿了眼眶。那天看到的一切,在未来,我或许会忘记,但是当我看到一整面墙壁,整整六块木板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时,那种心痛的感觉大概会一直伴随着我未来的道路。在那一刻,我没有心情去看各位烈士的姓名,那种无法描述的感受似乎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次的胜利都是鲜血与生命的等价交换品,每一座胜利的堡垒,都是生命与灵魂的建筑物。那一刻,我甚至觉得,每一次对战争胜利的歌颂都无比的可耻。我仿佛第一次明白了宗璞小说《东藏记》里人们的坚持与退缩,也第一次明白了那一片梅花到底有多珍贵。从前,战争之于我,不过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图片,存在于抗战小说中的文字,但现在,此时此刻,它竟然像是鲜活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声嘶力竭,而是无比平静的讲述着当年的惨烈与悲壮,炫耀着当时的胜利与坚持,让我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幸运与骄傲。
我一直记得那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父亲,他在向孩子介绍着馆里各种各样的陈设与视频资料,看着那个孩子认真的样子,我第一次感受到纪念馆作为景区存在的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有经历过这样的震撼,才能对战争与和平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对民族精神与气节有更加深刻的领悟。战役纪念馆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要远比普通的背诵历史课本,学习爱国教育来的深刻。能够让人对战争、对历史、对和平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同时,我想,也是这次社会实践对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