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在我至今有限的阅读体验中,史铁生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写作者,甚至于他的作品也并不是我最中意的,但却是对我影响最深,也是我愿意拿来稍微分享一下的少数文学作品之一。因为阅读本身,是非常私人化的一件事,只可意会,不好言传。除非一部作品的内涵是普世的,可以给绝大多数人以帮助和指引,那么它就是值得分享的。
说到史铁生,我们最先想到的大概还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那篇《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用不长的篇幅和简洁朴实的语言追忆和描述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坐上轮椅之后与母亲相处的过往。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编排技巧,就像是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平静的自言自语,但每一个字都有力的渗透着自己对已故母亲深深的留恋和爱。
曾经病入膏肓的母亲一边隐瞒和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忘我的关注着自己遭遇终身不幸的儿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放弃想要跟儿子并肩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人类的通病,总是在拥有时不懂珍惜,又在失去时追悔莫及。但往往失去之时正是成长之日,从这点来看,失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到自己曾经在绝望之时那样无视和任性的对待自己的母亲,必定悔恨万千,也正是这样不可挽回的悔恨才激起他想要尝试在困境中顽强对抗,反击命运的斗志。这样的反抗没有豪言壮语,是悄无声息的,但却饱含着向死而生的莫大勇气。母爱之伟大,可见一斑。
初读这篇散文,并没有使我有太多深刻的感悟,直到后来更深入的阅读《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其他作品的时候,才慢慢感受到他文字的内涵与力量。
关于生命和死亡,我想这是大多数作者和读者并不太愿意轻易触碰的题材。人性原本脆弱,不应该负担额外的重量,所以我们的意愿从来都是自然向好的。而史铁生的作品却普遍充斥着绝望和灰暗,沉闷和压抑。
他在《我与地坛》这部作品中就曾很客观的论述过关于生死的问题: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证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够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你看,关于生死的问题是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并且值得讨论的很有意义的问题呢?是的,我们活着的时候的确不必要去想死的问题,但我们在将死之时必然会回顾这一生。在正视死亡之后,我们才有机会重新审视生命,从而更加敬畏生命。
在《对话四则》中他讲到,想寻死不见得就是坏事,这说明一个人对生命的意义有着要求,否则的话他怎么活着都行。...自杀并不一定就是软弱,倒是一种坚定的抗议,是鲜活可爱的心向生命要求意义的无可奈何的惨烈方式。...不为别的,只为不把自己活成一个负数,进而也不是零。不是花着成千上万的医药费,却似活得无缘无故,活得像一个若有似无的人。...幸亏人可以死,我们好像什么都不怕了...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会感受到在这沉重与压抑之下,心中莫名流淌过一丝暖流?于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粒尘土,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但却要活着。而怎么活,活成什么样,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
史铁生一生坐在轮椅之上,却比许多行走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如同他的名字,生而如铁,坚韧不拔。痛,是他的代言,是他亲自谱写并发声的一曲生命之歌。相信每个人在读过他的作品之后,都会对生命以及命运有新的审视和更为深刻的认识,那无论如何对我们来说,都将是一次奇妙和幸运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