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散文部分有《道德经》节选。又一次读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
似有恍然大悟之感,但又不能说全悟。
想到,几年前,我最好的朋友到北京的家中与我母亲聊天。母亲似乎在跟闺蜜说我的不好,闺蜜说,XY是个很善良的人。
其实,这句话我也听另外的人说过。上大学、读研的时候,几次听到过单纯善良之类的评价,那时就是simple and young吧。
但到如今,我见过了一些人,知道了不善良的人什么样子,才知道了善良是什么。
知道了不善良是什么的人依然善良,就真正明白了,善良是一种选择。
但是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也许是说,本来人们混沌,只知道为善,但当人们都知道了善,也就知道了不善,因为事物是两面的,那这就不好了,因为有的人会不善了。而从客观事物的层面似又可以理解为,如果人们都知道了善、美的事物,就不好了,因为有人会有坏心了。
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老祖宗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
在《道德经》节选的前面一章是《论语》的节选。等我再次看《论语》《道德经》,还是更加欣赏《道德经》之大,因为《论语》更多是一种“教化”,是在讲规矩、讲秩序,(当然也讲“仁”,也有许多美好的画面)。但可能我天生不羁爱自由,不喜欢被教育吧,我还是喜欢老子,喜欢《道德经》之广博,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给它做了注解啊。在中西方思想史的“轴心时代”怎么会产生那样聪慧、那样充满思辨的大脑啊。唯有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