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了“人生算法”A计划的三段,内控。不仅一个认知飞轮里有四个内控点,两个认知飞轮之间也有内控点。这一讲,我们就重点来讲,两个认知飞轮之间,你需要装上一个重启键。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在人生巅峰之际,陷入一场彻底把你击倒的危机,你会作何反应?
199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陷入莱温斯基事件。这一丑闻对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他不仅要在陪审团面前作证,还不得不发表电视讲话向全国民众道歉。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早就狼狈不堪了,可是克林顿照样每天正常工作。有一天他和50位国会议员开会,其中一半儿是弹劾他的共和党人,结果他专注而高效,好像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事情。
当时的财政部长鲁宾对此感到很好奇,克林顿为什么能够在身陷风暴的时候,仍然可以集中精力工作?
后来,克林顿告诉鲁宾,说他用“精神装置”帮助自己度过了莱温斯基事件那段时期。
这个“精神装置”到底是什么呢?说起来有点儿像电脑的重启机制,看起来系统快要崩溃了,按一下重启键又复活了。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重启的科学原理,以及我们如何打造自己的“精神装置”。
鲁宾后来受到克林顿“精神装置”的启发,让自己的网球水平大有长进。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打球时,鲁宾开始有意识地牢记这样一个数字,那就是即使非常优秀的篮球选手,投不中的机会也高达55%。
专业选手也会犯许多错误,所以你的目标是,关注如何尽可能打好当下这一个球,而不是懊恼上一个球没打好或者担心分数。
所以,“精神装置”帮助鲁宾主动切换到了正确的思维模式,减少了他过于犹豫的倾向。要知道,在关键时刻会不会犹豫,是大多数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的主要区别。而这个精神装置的核心,就是他牢记了55%这个概率。
一个人不是靠一次的击球,而是靠整个系统、靠概率来获得胜利的。一个球打得好坏,一件事情的得失,并不影响全局。关键在于,一个球打完了,一件事情结束了,你能够马上复原,重启下一个全新的“自我”。
生活中有一种人,不管遇到什么打击,都可以若无其事地站起来。他们前一天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都能满血复活。
做到重启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为什么重启的能力现在这么重要?
这不只是一种韧性,更是一种当今社会的底层生存能力。
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外界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事件的结果,都是概率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重启”帮助我们应对不确定性。
当我们完成一个认知飞轮,需要重启下一个认知飞轮。在这个控制点上,往往会有两个挑战:
第一,舍不得去掉旧的;
第二,无法开始新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挑战,人是一种恋旧的动物,很难轻易摆脱过去。
在为未来作决策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习惯,总是过分关注过去的损失和代价。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既然这个成本已经沉没了,你为什么还要关注它呢?但是在现实中,你我都很难轻易与往事干杯。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说看电影,付钱后发现电影不好看,你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不好看,但忍着看完;
第二种,退场去干别的事情。
你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时候你应该假设:如果这张票是免费的,我看还是不看呢?
那你当然应该退场,还能省出时间干点儿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未来的机会成本。而硬撑着看,你还要继续受罪,时间也浪费了。
理性的决策,告诉我们要放弃沉没成本,除非放弃所带来的新问题,造成的成本更高。但是,恋旧本质上其实还是因为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放弃现有局面后,可以创造更好的东西。
用泰戈尔的一句鸡汤来总结恋旧的问题: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重启的本质,是既懂得坚持,也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我们再来看第二类不能做到重启的问题,不光是摆脱旧的难,开始新的也难。难在哪呢?
人类不光有“损失厌恶症”,也特别不喜欢不确定性。
但现实中不可能什么都准备得好好的,很多时候其实是“只有东风,万事都缺”。即使条件不充分,你也要能“扣动行动的扳机”。
所以,我们可以再来看,精神装置到底有什么用?
精神装置其实就是一套大脑免疫系统。它能够帮助你,对付人天生的对过往损失,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厌恶。它能够提醒你驶入理性的轨道,摆脱旧的,勇敢地开始新的,实现重启。
怎么练就自己的精神装置?
先说如何摆脱旧的,我们来看英特尔的CEO安迪·格鲁夫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1985年,英特尔公司的内存业务受到日本厂商的巨大冲击。安迪·格鲁夫想退出内存业务,进军CPU市场。
难题在于,内存业务还挣钱,CPU市场前途不定,说不定也是死路一条。
这时,格鲁夫启动了一个精神装置,他问公司合伙人摩尔:如果我们俩隐退,新CEO上任,他会怎么办?
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将退出内存业务。
格鲁夫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就这么干呢?
你看,关键时刻,如果没有精神装置,人很难摆脱各种情感纠葛,从而影响正确决策。
说完如何摆脱旧的,我们再来说说,怎样开始新的。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有一套“精神装置”,叫“Day 1”。就是说每天都要像创业第一天那样运营公司。
贝佐斯总结了“Day 1”公司严格遵守的四个原则,分别是:
第一, 真正把目光锁定在顾客身上;
第二, 抵制形式主义;
第三, 积极适应外部趋势;
第四, 快速作出决策。
这四个原则可以帮你快速检测公司状态,并打消想要休假的念头。
我曾经说,每个厉害的人,都是一只人肉的阿尔法狗。阿尔法狗下每一手棋时,都会根据当前局面从头思考,找到当前胜率最高的一手棋。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在下棋这件事上,确实是这样,国际象棋传奇人物卡斯帕罗夫说,人类因为情绪波动,对比赛结果的影响高达30%~40%。
拥有“Day 1”这种精神装置的创业者,他们讲起公司愿景,介绍起自己的产品的时候,哪怕重复了一千次,再讲起来,还是像第一次一样,充满了激情。
就像丘吉尔说的,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就像一只狗,每天见到主人,都跟第一次见初恋般兴奋。这也是一种天赋。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如何设计自己的“精神装置”呢?
我总结了两个“精神装置”,来帮助你构建自己的“重启系统”。他们分别是两个角色,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把自己代入这两个角色的视角中。
第一个,“外星人”视角。
假设有个外星人,突然飞到地球,接管了你的生活,那么他一定会冷静地评估现实,忽视那些让你纠结的沉没成本,面对问题,提出理性的解决方案。安迪·格鲁夫用的就是外星人视角,这个视角能帮你解决恋旧的问题。
第二个,“阿尔法狗”视角。
阿尔法狗会把所有的事实,当作已知条件,然后像一个解题高手一样,重新配置资源,积极计算,寻求最佳答案。
这样一来,情况是好是坏,条件是否充分,在你看来都是可以计算的数字。理论上,你总能找到当前条件下最好的一手。如果你总是采用这种算法思维,就会变得格外强大。
本讲小结
重启其实是向你提出了两点要求:往后看,过往不恋;往前看,不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
我给了你两个方法去设置精神装置,“外星人”视角和“阿尔法狗”视角,希望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启动精神装置,代入这两个角色的视角再去想问题。
思考题
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难以抉择的两难处境,可能是要选择哪个城市读书、工作,可能是情感问题,也可能是职业机会的选择等等。你当时是怎么作选择的?如果现在让你回到那个时刻,你又会如何选择?
有过这种选择,刚毕业那会儿我在老家的一个三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工作,工作轻松、领导器重,同事都是年轻人所以也相处也比较容易。所以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除了城市一般,其他都非常不错。但是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对口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我还是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城市,当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刚毕业时的稚嫩和心高气傲让自己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从一种工作环境到另一种工作环境,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我没有做到无缝对接,个人重启能力也非常弱,所以在刚到现在的城市,我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去适应。适应过程比较艰难,不良情绪来袭时也往往要几天时间才能释怀,然后再重新进入比较明朗的状态。所以文中所说重启装置是大脑的免疫系统,我的大脑免疫系统重启的比较慢。但是当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有时候还非常羡慕那些明明遭受过非常大委屈的人为何第二天像没事儿人一般一切照旧,而不明白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重新选择,我依然会选择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不过对于过程我会选择尽快适应环境,而非当初的无知与傲慢,快速开启重置系统。
重启注重的是往后看,过往不恋;往前看,不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精神装置的两个方法:外星人视角和阿尔法狗视角。忽略沉没成本,把事实当成已知条件去解题,重新配置资源,重新寻求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