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时空边上的亲情驿站(一)

随着年纪渐大,突然对“家”这个词有了许多想法。在传统概念解释中,家被定义为有亲缘关系的聚居之所”。传统社会里,这样定义符合基本现实。传统社会里的家庭,社会人口流动性很小,家庭结构非常稳定,那时候基本没有“外来人口”这一词,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几乎若干代人就聚居于同一个乡村,同一个小镇,同一座城。那时候的家的氛围非常好,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各人一起收入都自动交给家长统一安排生活,家庭成员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兄弟姐妹从不斤斤计较,有活争着做,谁都想给家做多点事情,多为父母分担,情真意切。那时候的家是温暖的港湾,确实是令人无限怀念。佛说:世事无常,万法无住。家也一样,随着时代的推进演变,原来平静、稳定的家庭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时间轴上的家,一个是空间上的家,一个是精神层面上的家,一个是信仰层面上的家。这四个方面,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关于“家”的定义。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成员聚居一处的景象几乎已经一去不复返,更多的是长辈归长辈住一处,父母归父母住一处,孩子大学之后几乎回到父,母生边居住的很少,变成了三代人三处住所,从空间上把原本一个家拆分成三个家。这种空间上的变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家”的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伤害,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家”变得面目全非,中国人犹为重视的”天伦之乐”正走向式微,“家”文化也正在走向没落。祖孙三代分而居之之后,三代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减少了,见面的时间减少了,感情,氛围一代代递弱了。就靠节假日匆匆忙忙的寒暄和微信红包或几个表情包代替了三代人之间的亲近,这已成为当今中国家庭之现实。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根。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家文化的传承,从家谱,家训,乃至家规,家史等文献记录可见,正是中国人这种家风文化的传承,激励着百家姓氏子弟继承祖德,光前裕后,发奋图强,出人头地,从而推动了整个民族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故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皆是把治家摆在前面。今日世界,互联网科技、智能化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史无前例,地球变成村庄,人口流动加速演变,传统人文辈受冲击,中国的家庭存在结构也不例外。空间和时间轴上中国家庭的变化,那么,留给我们的就是精神层面上的家了。我们这些60后是充分感受过那个过去年代大家庭的生活的,我们对农村,对爷爷奶奶,父,母乃至姑姨舅妗,一切邻里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回忆,但回望人生,这一切都不会重来,他们将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成为历史乃至被遗忘。我们这代人念旧,过去年代的很多老照片,祖上留下来的文化资料,只要有关这个家庭有史可循的物件,我们都会保留下来,做为这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史迹,这也是对祖宗和子孙后代的负责,让他们长大以后知所来处,知道自己的根祖始于何处,乃至历代先祖有何道德功业可资后辈凯模。我看到,当今不但是普通百姓,就是有学历有职务的官员,他们对自家的家史普遍缺乏了解,甚至连自己的姓氏出处都一无所知,更惶论对家文化的理解。所以,我一直想倡议:做为中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祖文化,一个中国家庭,一定要有自己家庭家族的文史档案,有条件的可以有自家的文史馆,把家族成员有价值的资料保存好 。我看到周边一些人,有些人父,母去世才一天,就把他们的遗物通通丢掉,只把现金,首饰留下。这让我看了很寒心。那怕是一个普通人,他(她)在世上一辈子总有留下一些值得纪念、记忆的东西,我们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遗物认真整理,有纪念价值的收集归档,以资后代有绪可寻。可惜,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物质,所以我知道我这个倡议必然苍白无力,怡笑倾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75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11,80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