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世界的一隅,我邂逅了一个弹吉他的女孩。她周身散发着独特的气质。我不想用“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来形容她,我只觉得她温润如玉、娴静如秋。
她叫杨竹喧,想来这名字是父母赋予她的珍贵礼物吧。她的视频号(公众号)名为“秋瞑馆”,大概是后来对她名字意境的延伸。这不禁让人揣测,她的父母乃至她自己,与唐代诗人王维有着怎样的心灵共鸣?想必他们一家人都钟情于宁静,向往高洁的情操,同时又不失生活的意趣吧。
想到那首《山居秋暝》,想到那秋天的傍晚,山林在雨后愈发清幽,明月洒下银白的光辉,松影摇曳,清泉在石间潺潺流淌,洗衣归来的少女让竹林沙沙作响,渔舟划过水面,莲叶轻轻晃动,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油然而生“王孙自可留”的闲适与惬意?
我发现,竹喧的生活情趣亦体现在细微之处。每当她在家中抚琴,总有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她身边嬉笑跑过。她有时以轻唤孩子的名字作为嗔怪,有时则任由他们玩耍。我知道,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永远是那个平静纯真的女孩。
女孩拿起吉他,举止大方,神情平淡,偶尔会用一句自嘲的话语作为开场,随后便开始“轻拢慢捻”地弹唱。她的嗓音轻柔,不高亢却满是柔美;弹琴技巧虽不算炉火纯青,却饱含真挚,别有一番韵味。她的质朴、沉静,以及那超脱尘世的清新气质,总能让人内心平静,就像看到几个孩子专注地弹玻璃球、玩土棋时,那种纯粹的快乐能让人忘却烦恼,回归到最纯净的状态。我想,那一刻,她的内心定是一尘不染,她的弹奏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后来我发现,她的“秋瞑馆”里展示着许多绘画作品,画作上的落款都是“竹喧”,原来她是个画家,原来她竟如此艺术,那怪也竟如此高雅。
说起孩子,我对他们有着一种由衷的喜爱。这份喜爱促使我常常观察孩子们玩耍时的模样和他们天真无邪的动作。
记得有一次在饭馆用餐,大厅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我后排对面,隔着过道的餐桌旁坐着一家四口:年轻的夫妻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哥哥五六岁,妹妹只有两三岁。在等待上菜的间隙,我不经意间扭头,发现那个两三岁的小女孩正望着我。她与我的目光交汇时,既不闪躲也不害羞,反而送给我一个甜美的微笑。那微笑难以言表,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凝聚其中,让我的内心瞬间被温暖填满。
更让我惊喜的是,当我专注吃饭时,小女孩不知何时来到了我身旁。她小手举着一对气球,轻轻地、小心翼翼地触碰我的胳膊,眼神中满是亲昵。她的纯真无邪,近在咫尺的可爱脸庞,让我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时间都为这一刻停驻。我暗自思忖,是什么样的缘分,让这个小女孩对我如此亲近?正如佛语所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般美妙的瞬间,就在眼前。
前几年,我曾写过一首名为《像个孩子》的诗。那时,我在并不安静的商场里,偶然听到一声小孩的咳嗽。那咳嗽声仿佛穿越了喧嚣,直击我的内心。那声音简短、干净、清澈,稚嫩如同春天初绽的柳芽,晶莹好似冬日飘落的雪花。那一刻,我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心中的郁结渐渐消散,仿佛身体里有病痛的器官都开始自我修复,我也终于能够安心入眠。
做个孩子
整天不愁吃也不愁喝
做个孩子
每晚九点就去睡觉了
做个孩子
好像总能想着爸妈呵护着
做个孩子
发出一声清脆的咳嗽吧
到了这把年纪
活得幸不幸福
就看自己
像不像,一个孩子
当时,我正因失眠而心烦意乱,身体仿佛也被抑郁的情绪笼罩。而这个大概只有一岁多的小男孩,被母亲抱在柜台前,白白胖胖像一截莲藕,神态安然,不像是生病,只是一时清嗓,却发出了两声“咔儿,咔儿”的咳嗽声。这两声咳嗽如天籁之音,清脆、鲜嫩、独特,世间难寻。其带来的治愈力量,无可比拟。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那孩子如嫩芽般的可爱模样又浮现在眼前,那神奇的咳嗽声似乎又一次在我心间响起,治愈着我。
王孙眷恋空山,粉丝喜爱竹喧,而我所经历的静谧与喧嚣,还有那如被仙人点化般的孩童的微笑与咳嗽声,这一切仿佛都是命运精心的安排。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生活中的美好与纯净,都能在这面镜子中清晰映照,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