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网友调侃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百度百科上给出的答案是:幸福是指人们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地体验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时,获得满足的心理感受。盗用莎士比亚的话说:一千个人谈论幸福,就会有一千个答案。在我看来,幸福就是你在某个空间与时间点的那种忘我境界。那一瞬,像是严酷的寒冬,一束暖暖的阳光照在你冰冷的脸上,像是空旷的森林,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缓缓滑过你的指尖。当你足够热爱生活时,春风里,花蕾在慢慢开放时美妙的生命力,秋风中,从远山上传过来的木叶清香,深夜里,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都能让你感受到十足的幸福。
普通人谈论幸福,通常都会想到两个方面:事业与爱情。在大多数人眼中,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就会幸福。他们的理想生活就是:有房,有车,在家有好老公(好老婆),生活井然有序,在外有好同事,工作顺风顺水。
自命不凡的人谈论幸福,总是豪言壮志,就好像乔布斯那句: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留下自己的印记,必须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迷茫的人谈论幸福,就像是在幻想生活中的奢侈品。生活处处不如意,不知道人生航船将要驶向何方,只求有个能确保安全的方向。与其说幸福,他们更在乎的是安全感。
幸福,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是我们由生到死这段路途中的一个奔头。自1968年,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后,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被分为了五个阶段。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我们生存乃至生活的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然而,个人认为,马斯洛的这套需要层次理论依然不够贴近生活动机的本质。在这里,并不是否定马斯洛理论,理论只会越来越靠近真理却永远不能完全契合并定义真理,愿暂借一家之言拉近理论与真理的距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似乎是把所有人类的心比作了一个带有五个隔层的大水桶,五个需求分别对应五个隔层,每个隔层的大小、深度因人而异,各个隔层之间的阀门也有所变化。人们满足需求的过程就好比是在向水桶各个隔层中加水,加满一个隔层后,另外某个隔层的阀门会打开,然后继续向新打开的隔层中加水,如此往复,直到加满整个水桶。但是,问题出现了。马斯洛只提到,这五个需要是人类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却没有说明每个需要产生的精确时间(即隔板出现的时间),只是描述了各需要出现的时间顺序。因而,每个人的心并不只是简单的被分隔成五个等待加满水的空间,或许是随着我们的成长,不断的出现某个隔板,随着隔板的出现,显现出新的需要,一个需要空间填满后,也许会继续产生新的隔板,再次等待被填满,如此循环往复。而需要总是建立在隔板的基础上,隔板又是外界环境与个人经历的产物。(本段待续,待仔细读完《动机与人格》后再做细致论述)
我们谈论幸福时,也许谈论的只是满足需要的过程。普通人眼中的爱情美满、事业成功不就是满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么;自命不凡的人所谓的改变世界不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么;迷茫的人要求的安全感不就是安全需要么。
全片理论,难免乏味,在这儿不妨以一个同事小李的故事为例,说说需要。小李长相一般,身材偏瘦,人品不错,性格随和,平日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说说笑笑。他似乎没什么嗜好,不玩网游,不抽烟喝酒,不看小说,很少追剧,偶尔会独自去电影院看最新的好莱坞大片。说起来,他的生活还真挺单调,朝九晚五的工作好像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但是,从他的眼神中并没有看到幸福感。他总是很认真地做事,很认真地玩。工作任务分配到他手里,他总能比大多数人做得都好,休闲娱乐,他也总比别人技高一筹。平日喝酒聊天时,不论我们聊女人还是跑车,他都一副故作深沉的样子回应几句便继续海吃海喝,真亏了他有个怎么吃都不胖怎么喝都不醉的好身体。是个凡人,总得有点追求吧,要说他的追求,在公司,还真是妇孺皆知。在公司,把他比作木头人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他对任何话题似乎都不敏感,也从不跟女同事玩暧昧。但是,偶然间,我发现了他不同的一面。有一次,聊到“互联网”方面的事,他的整张脸都亮了,从他的话语间,真切的体会到了他对互联网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般的爱。其实,他的生活早被互联网占据了,已经容不下别的事物了,难怪平日总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此时,他的幸福感也许来自互联网事业上的价值,即满足尊重的需要。但是,不久前的一天,他突然变了个人似的,中度拖延症的他,竟早早完成工作,然后悄悄溜出去,鬼混到一两点才回住所。几天后,在我严刑逼供之下,终于真相大白:他恋爱了。跟他形影不离工作三年的我怎么都没想到,他竟不声不响的恋爱了。恋爱后的他,对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也许是为了多些时间陪伴恋人,他的工作效率竟提高了一倍。“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这句话一点不假,在爱情的滋润下,小李在短短几个月内,业绩成倍增长,月薪已是我的两倍,升职也基本是板上钉钉了。故事到这儿,小李偶遇爱情,事业爱情大丰收,可谓羡煞旁人。但是,(没有转折的故事不是好故事)就在公司上下准备庆祝同事加薪升职的酒席时,小李突然告诉所有人,他分手了。分手的原因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我们都知道,这时候说什么都已不再重要。那天晚上,我陪他喝了些酒,喝得并不多,我们都没醉,因为喝到一半,他竟流泪了。泪流满面的他跟我说了很多,大都是他对生活、对梦想的理解,他对爱情并没有多少期待,就想找个合得来的人,一起努力工作,然后一起环游世界。听着他那些纯粹、简单的目标,我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了。夜黑风高,两个大男人相互拥抱、鼓励,然后各自回房睡觉了。之后,他的确加薪升职了,但是,他不再向从前一样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了,少了份激情,多了份随意。
此时的小李,好像失去了生活的动机,遭受爱情的打击后,他尊重的需要也消失殆尽。这时,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同事的生存动机已然说得通。小李应该是在满足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后,先打开了尊重需要的阀门,恋爱时,又打开了爱情需要的阀门,然后同时满足爱情与尊重的需要。突然,爱情的需要崩溃了,由于尊重需要的隔层在爱情需要的隔层之上,此时,只有先填满爱情需要之后,才能满足尊重需要了。这种解释的确是常人的惯性思路,却不能解决小李失去动机的问题。
我对需要层次的见解是,没必要把每个人表现出来的需要都归根结底到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上去。毋庸置疑,人总会在某个环境条件下产生某种需要。假设,需要是水,我们的心是个大水桶,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往水桶里加水的过程。水桶的底板就是生存需要,而之后的各种需要都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于水桶中产生的某个隔板上面的空间。要满足新的需要,必须得先产生新的隔板,然后再往隔板上方注入水。此时,我们不用再按顺序一次去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爱情需要隔板崩溃了,可以在那个位置改建一个尊重需要隔板(需要坚强的意志与弃旧革新的勇气),满足尊重需要后,再建爱情需要隔板会容易很多。
幸福,不是依计划,按顺序机械地走完既定的光明大道,而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面对何种坎坷,依然能找到前行的方向,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
也许,我们通常谈论的幸福仅仅只是生活的表层,是我们所遇见的某种状况。然而真正的幸福,不是被给予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