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巴赫曾说过:钱的问题,通常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开销太多。
姑父勤恳踏实的老实人,话不多,见人一脸笑容,常年在老家县城厂里打工,月薪4千,厂里管中晚餐,买社保。姑姑,年轻时开出租,后面生意不稳定,50岁开始也跟着姑父一起进厂打工。夫妇两生育一儿一女,儿子如今在读大学,女儿26,已出社会,闺中待嫁。
这几年随着社会大环境越发不乐观,厂里效益不稳定,每每订单少的时候,时常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就这种情况,一家四口住在偏郊区120平的商品房里,省吃俭用,缩衣节食。
前几年楼市火热,房价猛涨的时候,姑姑脑袋一拍,也加入了看房买房大军,每天奔波在市区大大小小的售楼部里比价格比地段,最终在市中心某繁华地段有了属于自己人生的第二套商品房。
那时候家人亲朋都表示不理解。姑姑说,房子早晚要买的,过两年小儿子大学毕业出社会也要开始考虑婚姻大事了,买了以后儿子好找媳妇,万一以后房价涨了就更没能力买了。这是属于普通小百姓的“未雨绸缪”,也是传统老一辈人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观念的“忠贞不渝”。
于是,省吃俭用省下的首付款打给了开发商,拿了合同,交了维修基金和契税,拿了房产证,正式开始做房奴的日子。夫妻两加起来5-6千的收入(不稳定),每个月足足要还2千的月供。
今年姑姑已经55岁,企业退休女性回家养老,领退休金的幸福年纪。而她,一生无稳定工作,没有社保,儿子未成家,手上每个月2千房贷,可想而知,压力大到什么地步。
前几天和姑姑聊天,说是又在准备重新找工作。厂里工资发不出来了,经常没有事做。也问过一些订单多生意好的好厂家,基本超过45岁年龄的女性,企业都不再要了。
“那怎么办?”,我建议姑姑去私人超市问问,毕竟超市一般不会对年纪卡太严,实在不行,考虑下酒店后厨勤杂工之类,姑姑说:“都问了,工资2千,太低了,没法生存……”
“实在不行,我就只能考虑家政了,保洁,养老护工,保安之类,每天10小时,月收入一般有个3500左右。”距离这篇文章写完的时候,姑姑已经进了一家私人养老院做护工,12小时,每天提供2顿饭,3500固定月薪”。
年轻时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积蓄,微负债,子女多,负担重。老年之路,肉眼可见的崎岖不平……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