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已成为困扰中国沿海制造部的一大难题。市场劳动力大探们已伸向理科大专院校,因为制造业一线岗位大都是与机器设备打交道,而其它专业的针对性比较强,如幼师,会计,物流…等等,主要也是对口的行业去就业。
理科大专生从内心感觉自己至少还是个大学生,怎么会去制造业一线呢?随着劳动力的紧缺,未来理科大专毕业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会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一则他们受过专业理论知识训练,二则他们动手能力较强,未来智能化和大规模机器化生产尤其重要。
在中国,工人的社会认可地位并不高,加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部分的学生对制造业的求职意向并不高,制造业就面临很尴尬的局面。
我有位在制造业的HR朋友SAM负责校园招聘,试过一场大专院校的招聘会,毕业生和企业岗位的比例是1:9,意味着1名学生有9个选择。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技术类毕业生如饥似渴,为未来智能化生产做准备。
制造业相对比较稳定,并且专业化生产,分工仔细,特别是大企业,培训体系较为完善,对毕业生来说是个不错的起点。为工匠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也是随手可得月薪过万。如果想在技术方面发展的同学可考虑这方面。
有些大专院校的老师告诉我,有些学生宁愿拿着低工资,去跑业务。这工作自由,但是一个小年轻拿下客户也是要日积月累的人脉关系,不然也是焦头烂额。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肯定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沟通和耐心,注意是耐心,现在大多数年轻人过于浮躁,总想一年半载得到很多。任何成就都得一点一滴吃下来。上天不会记错你的每一步,每个苦头都算数。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