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静下心来想了想,似乎渐渐明白了自己精神内耗的根源,尤其是高中时期为何如此严重。那时候,某些事情对我的影响被无限放大,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现在回头看,虽然身体和心理状况确实给学业带来了一些困扰,但绝大多数问题,或许只需要调整心态就能化解)。
有趣的是,每逢联考,我的状态反而出奇地好——潜意识像一位贴心的管家,自动屏蔽了那些令人焦虑的杂念,让我能心无旁骛地应对考试。成绩不仅稳定,偶尔还会有意外之喜。这种反差让我意识到:高中日常的低效率与内耗,或许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心态的堤坝没有筑好,任由情绪的暗流侵蚀了专注力。
我不禁对比起初中时的自己:那时的天空似乎总是晴朗的,而高中却常陷于灰蒙蒙的雾霭中。环境的变化固然有影响,但更关键的大概是,我忘记了如何像修剪盆栽那样,适时打理自己的心境。
初中的时候,我像一只轻盈的鸟。
上课时,无论专注还是走神,都能自得其乐——认真听讲时,觉得知识如溪流般潺潺涌入脑海;偶尔开小差,也心安理得,仿佛偷得片刻自由,任由思绪漫游。那时的学习像一场轻松的游戏,题目简单,竞争温和,除了一骑绝尘的第一名,其他人似乎都难以真正威胁到我。分数?不过是个数字,我游刃有余,甚至带着点漫不经心的傲慢。
可到了高中,这只鸟突然撞上了玻璃。
数学课上,一旦走神,焦虑便如潮水般涌来——“又漏了重点,习题又要不会做了”“这次考试会不会又崩了?”……更糟的是,我有30%-40%的新课直接睡了过去,醒来时,黑板上的公式已如天书。基础本就薄弱(数学常年110-120徘徊),自学补课时,每道题都像在嘲笑我的无能,甚至我发现连那些中等生都比我解题速度快。
恶性循环开始了:
早上犯困→错过新课→课后拼命补→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自我怀疑→更焦虑
看着别人稳步前进,自己却因散漫原地踏步,进步的希望渺茫,心态逐渐崩盘
最终,焦虑的根源浮出水面:
能力配不上野心
——我的水平让自己失望,却无力立刻改变;
缺乏正向反馈
——努力不见成效,陷入“越急越差,越差越急”的死循环。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
或许问题不在于“高中变难了”,而在于——初中时的从容,是天赋给的;而高中的挫败,是成长要还的债。当“随便学学就能考好”的幻觉破灭,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破局之法——在微小的胜利里重建自己
焦虑像一团乱麻,越想快刀斩断,越缠得紧。
我渐渐明白,与其在“为什么我做不到”的泥潭里挣扎,不如先找一块坚实的土地站稳——这块土地,就是“我能做到”的小事。
正反馈,不能从战败的战场找
数学题不会做?考试排名不理想?这些本就是焦虑的源头,硬要从中榨取信心,无异于逼一个溺水者在水里学会呼吸。真正的转机,往往藏在战场之外。
在生活里埋下“胜利”的种子
生活里埋下的每一粒"胜利"的种子,都在悄悄改变着生命的质地。早睡一秒,就是战胜了昨天的自己——当闹钟响起时,闭眼拖延的冲动像潮水般涌来,而起身的那一刻,你便是那道坚固的堤坝。把房间收拾干净,阳光照进来时,连影子都变得格外整齐,环境的秩序总会在不经意间反哺内心的秩序。每天坚持十个俯卧撑,肌肉的酸痛成了进步的印章,身体比任何数学公式都要诚实,你付出多少努力,它就回馈多少成长。
这些小事曾经微小到让我不屑一顾,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赢",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慢慢串成一条名为"我能掌控生活"的珍贵项链。心态就像一面奇妙的放大镜,你如何调整焦点,它就呈现怎样的风景。当"我什么都做不好"的念头占据脑海时,连打翻水杯都会变成"看吧,我就是个废物"的铁证。但若心里装满了"今天我早起整理了书桌"的踏实感,同样的水杯打翻,大概只会让人会心一笑:"擦掉就好,反正桌子本来也干净。"
焦虑的根源或许无法连根拔起,但我们可以先稀释它的浓度——用早睡早起的清醒、房间一尘不染的明朗、身体逐渐有力的信号,去温柔地中和那些"我不行"的恐慌。当心态渐渐好转,曾经看似滔天的巨浪,终会化作一圈圈温柔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