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影评不是来夸人的,可能会引起一些粉的不适,玻璃心的您可以右滑再见了。
刷完徐峥(参与制作)两部电影,《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觉得再此有必要向徐峥导演喊话一番。
1
人说,李安的电影里面没有闲置镜头,每一帧都可以解读。
我承认,这说的太神了,但从电影里看细节,对比前后,挖掘导演心思,的确是个好消遣。
《我不是药神》里有一个小情节:
周一围饰演的警察抓捕人的时候被咬伤了手指,一直在流血,后周一围被叫去与格列宁负责人贾乃文握手,血就粘在了贾乃文手上,贾乃文特别在意甚至有点嫌弃,用手帕试掉了。
看到这里我料定,后面的情节里,周一围演的警察一定会站队白血病友,但代价怕是他自己或家人健康有变。
我一度以为剧情会发展成周一围姐姐患病,或是她肚子里的小孩。
但是,没有。
《我不是药神》里的警察,从知道印度格列宁是救人的有效药,到甘愿受处分放弃追查,其中给观众的情节转换镜头,只有白血病奶奶向警察说的一番话而已。
当然,那个带节奏的老奶奶表演确实到位。
相比《三块广告牌》来说,同样是警察,《我不是药神》里的就远不如《三块广告牌》里的人物丰满有层次。
电影是要有冲突在里面的,不是说情节演员有问题,而是电影可以用“生死与理法”这一冲突给观众一个更好的共情体验。
这其中,难道不应该有镜头来讲述一下,一个追查上级定义为假药的警察,是如何相信假药不是假药,而是可以救人的吗?
2
对于电影来说,选好演员是成功的一半。
徐峥在流量小生与演员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一种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影视态度。
保护演员,使之从消费中得以幸存,演员才能有演员的尊严与风骨。
很高兴地在两部电影里发现了像周一围、王传君、贾乃文、雷佳音这样的演技型演员,但是他们的某些光芒没有亮出来。
周一围是典型的爆发型演员,他的眼神戏都是很出彩的,但是《我是药神》里并没有什么爆发戏,唯一节奏较快的两个场景——查房间和追货车,也都没有期待的眼神戏。
并且,真心认为警察这个角色给的戏份不够,人物太塌。
贾乃文是个特别会带节奏的演员,细节和眼神有种北平的生火气,给人一种八大胡同里的纨绔痞少的感觉,所以他来演瑞士公司代理人,完全可以再加些镜头给他发挥。
这些演员本身的特质没有和电影有机结合,看起来有一种剥离感。
结尾的情景其实有点模仿《辩护人》。
就在我期待着看电影升华的时候,徐峥的台词让我摔了一踉跄。
“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但是,看着这些病人,我心里难过。他们吃不起进口的天价药,他们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
不过我相信,今后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
从广电审查角度来讲,没有这么一个正能量的结束语,影片怕是会栽跟头。
但是从电影的感官艺术来讲,这样的结束语着实败笔。
电影不只有商业,它是一种艺术,也要讲究留白。
一些话不是只有转化成中国式的标语口号,人们才会懂得。
3
一定程度上,影片高度还原了白血病人无钱医治的生活困境。
场次电影不是大家买票去看小品凑热闹的东西。
电影是有仪式感的,应该是有态度的,去值得一些人耗费生命,把本可以泛滥在电脑上的东西,大费周章拍摄、剪片、后期、宣传,最后上映卖座。
但电影的主心骨绝不是卖座。
在中国满屏繁华奢靡的电影画风中,这种“粗滥”的影片基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开始注重真实。
其实,影片的前幕和后幕我都有留心看字幕,但是没有发现“本片改编自真人真实”等类似的话。
要知道,《素媛》、《熔炉》、《辩护人》、《信笺日记》等有现实原型的电影,无一不是提及苦难当事人的。
没错,这是电影,也许会为了卖座会添加笑料,溶解幽默,甚至戏谑,但是,现实中的经受者难道不应该被尊重、被访问、被提及吗?
这难道不是变相地盗取穷人的苦难吗?
所以上映后,便有了影片原型陆勇发出维权声明。
这其中,无论是当事人被网友骂“炒作”,还是徐峥承认维权合理,都是难堪的。
电影是要有现实意义的。
《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中国审查的突破和进步。
看完电影后,我十分认同,这确实是中国审查的进步。
只是,希望电影的作文式结尾也能像审查那样,可以有跳跃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