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是一本教我们在纷纷扰扰的世界如何保持专注的书。
你是否有经历这种情况?当你伏案写一个很重要的策划案的时,手机传来了提示音,你立即拿出手机,浏览了一下信息并很快处理完毕。然后,顺便,你进入微信,点进朋友圈快速浏览,发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于是手指一动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觉得意犹未尽又点进了该文章所在的公众号,进入历史文章挨个翻了一遍。或许,你觉得还不过瘾,又动手搜索了相关类型的其他信息或图片来浏览……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流逝了,或许期间你还接了几个电话,发了几个邮件,帮同事复印了一份文件,但是除此之外,你又收获了什么呢?你原本伏案的那个重要策划案,你终究还是没有写出来。
看看古往今来的名人名士他们是如何说的吧。
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爱因斯坦曾说:“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我只是对问题思考得更久而已。”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日本作家春上村树也曾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专注力,这几乎是左右有所作为人士的成功秘诀。
特奥·康普诺利的这本《慢思考》正是写给那些想要保持自己的专注力,希望更了解自己大脑、打破束缚大脑的无形枷锁、提高自身智力生产力的人。
如果你是一位脑力劳动者,如果你想要释放大脑的最佳潜能,这本书便是为你而写。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心理学家表明,我们拥有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思考脑慢而成熟,反射脑快而原始,存储脑时刻等待空闲。第二部分,解释了一旦忽视大脑的优势与劣势,就会给自己的大脑套上无形的锁链。大脑的锁链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开大脑锁链的措施——慢思考,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小窍门、小游戏和小实验。这些解决方案既有针对个人层面的,也由针对公司和及层面的。
有一些理论你或许并不清楚。比如:
1、批量处理的效率远高于整天的零敲碎打。
平均而言,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要比3个10分钟高三倍。不受打扰地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一次完成一个任务,如果任务所需的时间很长,无法一次完成,那就把它分成相对完整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至少应该留出45分钟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
这是因为思考脑无法串行处理多任务,而且不断的切换任务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2、很多人眼中的“浪费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拥有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存储脑”。现代的功能性扫描技术发现,思考脑和存储脑保持着平衡:其中一个激活的时候,另一个进入休息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暂时从现实中抽离,让思考脑空闲先来的时候,存储脑才开始顺利执行信息处理的任务。
简而言之,外界的输入越少,思考脑的需求越少,存储脑的档案管理系统就越高效。所以,定时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对保持智力生产力和创意来说,这样的放松至关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的“浪费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
3、有四种因素会让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充满危险,这四种因素分别是: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
在风险管理中有一种理论叫“瑞士奶酪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每一级的预防措施就像是一片瑞士奶酪,这些奶酪一片片地叠放起来,形成完整的安全系统。尽管每一级安全措施都试图减小甚至排除所有风险,但总会有漏洞存在。若是出于某种原因,奶酪上的漏洞连成一线,可怕的事故就会出现。
因此,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工作和事务时,最好离线处理事情,而对于琐碎的杂事则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批量处理;其次,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再次,合理安排任务,消除慢性压力。
如果你想更专注于某件事,那就管好自己的手和脑,远离手机,远离喧嚣,安静下来,深入思考,专心致志的挖一口井吧。
或许,你可能觉得特别艰难,但上帝说不准已经给你准备了惊喜。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慢下来。脚步慢下来,思考慢下来,开启慢生活。因为它更健康,在午夜安眠之前让人充实而有所得,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END————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