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鲁迅
今天他问了我个问题,我本是沉默应对,把头转了过去,我想我是无力回应他的问题,或者是不屑回应。但随后他跟别人说我脸上挂着邪恶的微笑。
我真的不解:为何他不懂我是轻蔑的呢?却把我解读成完全相反的模样?
难道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眼中的我一定是不同的。
“一千个读者里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眼里出西施。”
都把答案指向那一个端点,指向每个人格的不同。我想也应该是这样。但我总会反问自己为何会这样?有没有可能是其它的情况呢?答案,似乎也是肯定的。
很多时候我们又有很大的默契,并不是通过语言来传达,而是简单的动作和表情。你可能要说我只是猜测而已,对,我只能是猜测。一些东西藏在黑暗之中,潜在水下,辨不出形状。我指的这些,就是我们想通的部分。就好像你现在可能从我这里理解了什么,可能我想传达的就是你理解的这个意思。
相通之物往往不是简单的理解,或肤浅的答案。就好比我问:“爱是什么?”我们可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理解,但我们向往的都是一样的心境,幸福的感觉。我还会问:“真爱存在吗?”你肯定或不肯定它的存在,都找不到有力的证据。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都是一样的迷茫。我还会问:“爱会消失吗?”这里讨论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或多或少会有的一些惆怅。这些都是我们的相通。
想去了解一个人,想去爱一个人。这样的状态使你去相通,如果他也想了解你爱你,他也会与你相通。
在这里相通的本身在于互相理解的欲望。鲁迅先生说的没错,他认为很多人都不清醒,都看不清身边的人。这样的话放在现在也是成立的,谁不是带着欲望与身边的人沟通?
欲望,让我们不相通,却又让我们相通。我对你了解多少取决于我想了解你的强烈性,你了解我多少?有多在乎我?当然只取决于你。我们相通与否?却不是单方面的事。
如果人人都是一个池塘,有的人成为了湖泊,有的人成为了别人的一部分,有的人成为了海洋。
海洋。海洋啊!我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会心生敬意,他是怎样看我的呢?是否看出了我的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