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和同学一起去做这个委托,对方是做民宿的,当时是2017年12月底去聊,包括也去看了具体的地方,民宿的本体还在建设当中,准备是今年4,5月份营业,但是一切都还在规划当中,包括民宿取什么名字之类,于是在经验不足,反反复复的折腾下,4月8号收到了尾款,倒不是做logo的时间有这么长,商业logo表面看只是个图形,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本质上,是客户头脑中的想象和行业的普遍印象的结合,不是你自己的个人创作,不能说最后的成果说logo有多好看,客户接受的,从商业上就是成功的委托。
大大小小的提案总共有5次,接下来分别说一下具体的情况,我跟同学在过程中有一样的感受,觉得客户很难缠,总是不满足,总觉得下一个会更好,现在复盘一下,觉得当时思路有点狭隘,但那句话可能是对的,没有白走的路。
一
客户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名字到底叫什么,叫我们也想几个名字,并且做出来,给的大概范围是“客户群体偏向于中产阶级,30-50岁”,“装修的材质和风格是采用美国橡木,想有一种原木的清新感”,于是在这样子非常模糊的状态中,第一次去提案。
想了一些很有逼格的名字,并且配上一些典故。
各种美好的意象往里面堆砌,可往往这个时候你沉浸在自己的陶醉中,是最脆弱的,不管图形多好看或者寓意有多么的优雅,只要客户说,“还有吗?这些我觉得不太好,有没有更好的”之类的,非常容易被毙掉。现在反思一下,这个案子有一点特殊性在于一开始设计的对象是没有对象,是空的,没有名字,我们凭空创造出来的,哪怕出发点的意思和客户的想象有一点点背离,结果都不会是好的。这一点如果要避免的话可以这么做,1.不停的去沟通,去了解对方,他们的喜好见闻,多一些具体的问题提问;2.一开始就挑选客户。
二
这是客户对于第一次提案的反馈,到这一步我们和客户还是在摸索,什么样的名字,风格。其中提到“xx初见”这个关键词,于是第二轮,就想关于“初见”做一些尝试,用的是字体设计的方式,比较流行和直观,这个时候心里面没底,只能说先做看看。
这个方案提上去之后,和第一种方案结果类似,还是get不到他们的想象,关键名字没确定,我觉得现在做的只是在尝试中,然后客户说,你们在想一些名字呗,我的内心说,WTF!
这个时候,终于确定叫什么了,“溪墅”,给了我们这个名字,我呢也没仔细深入想,根据词想到画面就是有小溪,有房子,现在回头想,如果在去和客户仔细聊一聊,也许这轮就可以通过,当时一心想要结束,就想,再做3个图形吧。
这轮结束好像也是不太满意,但是认为第一个字体设计的“溪”字这种感觉,圆润的造型可以延续下去,中间换了一个手机,有一些微信聊天细节记得不太清了。
四
第四轮的时候真的是挺躁的,他们没有给具体的意见,戳不到他们的点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思路,于是我觉得这一次我再做最后一次。
甚至觉得logo设计是个非常玄的东西,它很小,应用在海报或者宣传上面就是那么一点,却是那么的折磨人,我们想对它赋予太多的期望。就在这个时候,客户那边打电话来说民宿快要建好了,可以来看一看,寻找一些灵感之类的,本来抱着放弃的心里,这个时候想,再试一试吧。
五
这一次,和决策人仔细的谈了一下,弄懂了为什么叫“溪墅”,包括民宿大门的造型其实是有很多的东西要表达,终于get到他们的痛点了。重点具体如下:
1.民宿建筑的大门造型,这是客户设计建筑时的重点。是一次去日本参观的经验,看到那边的房屋的大门有一些会采用迂回的造型,中间会有类似屏风的东西档着,让你转个弯才能看到民宿的全貌。
2.然后这个大门的造型从远处看像三座山峰,泉水和溪流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能够带来财运,把水流比做人流,寄予人群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向里面,这样大门迂回的设计就是“溪”,而被导向的就是“墅”,即民宿空间本身。
3.民宿旁边有一座寺庙,希望带有点点的禅意在里面。
既然概念的表达这么明确和清晰了,那么就去做吧。
这一次很快就通过了,你达到了客户的想象的点,就觉得这一切很顺理成章。
如果说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的话,
1.商业设计是达到平衡的一种服务,和客户沟通清楚概念后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
2.切忌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沟通清楚后谋定而后动。
3.佐藤可士和说过类似的话,关键在于整理对方的思绪,再加以琢磨、设计。只要这个过程顺利,便能完美的将信息传达给观者。
文中图片展示的部分略显粗糙,没有把草图或者具体做的过程放进来,我想那对于传达观点没有很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设计方面的学习,觉得好设计的背后是要有很多观念去支撑,比如洞察人的心理,了解这个社会,这又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
总之,了解人,你才知道怎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