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班第三次试讲,这次请宋洁老师和各位小伙伴前来听课,压力相对大些,昨天晚上包括今天上午挤着时间完善课件,修改教学设计,一直忙到午写开始,可以称之为连轴运转,倒不是非要上的多么完美,主要是想努力让自己呈现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让听课者听明白看明白这节课我到底要教什么。整节课下来用时45分钟,有些超时,后面的转述故事环节没能呈现,当时设计课时把它作为机动环节,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说说,时间不够作为课后作业,总体讲基本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课后宋洁老师评课:
课堂主要环节不变,细节进行微调。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褒奖,也是对这节最大的肯定!非常开心,这说明这两天来跟小伙们的努力解读成果被肯定下来,我们的研究方向,以及呈现方式、方向是对的!很是欣慰!也非常感激娟姐、林林、孙亮的帮扶与支持!记得昨天第二次试教完自己仍然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时娟姐安慰我的话:“你这个时候正是准备突破自己的准备阶段,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破茧成蝶的煎熬”,种种亲切话语至今至今记忆犹新,这也成为我昨天加班加点修改教学设计的最大动力!同伴的支持和陪伴在我们这些菜鸟教师眼里意义是多么重大啊!感恩!温暖!
问题:
1.对于军神中“神”的注释理解删去,直接过渡到核心问题,一节课集中设计一个大的核心问题,统领全课,精简与主要教学目标无关的琐碎小问题。
2.过渡语比较随意,不够严谨,重要的环节连接处还需要精雕细琢,不要每个小结刻意往语文要素上靠,语文要素首先是语言文字,再是语文知识点,它是为感受人物形象服务的!不要刻意去硬牵!刻意而为之,这种以师为中心的理念是尽量不要出现的!
3.对于这种人物描写的小说,感受人物形象是重点,对于这种历史题材的人物小说,有必要搜集大量的背景资料,并进行加工整合!在这节课中刘伯承受伤的背景资料就很好的助力于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孩子对于刘伯承病情严重的深刻体会,四处躲藏十几天,眼睛的程度已非常恶劣,已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可是刘伯承跟沃克医生的对话,以及就诊时的坐姿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种超越普通军人的从容镇定!据听课的几位老师反馈,链接的小视频比较好的呈现了惊心动魄的手术场景,孩子们感受到触动,但是我的问题太随意,从视频中你体会了刘伯承的什么品质?此时孩子的情绪还沉浸在刚才的手术镜头里,还没等消化,过渡接着就被我这个莫名其妙的问题给难到了!这里的确没有很好立足于学情,可以稍稍停顿一下,采访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感受,这时候孩子一定有话说,此时你感觉( ),你感觉( ),你感觉( ),这才是自然的课堂,顺势而道,而不是刻意而为之!这一点对我触动颇大!
4.关于课堂呈现方式,少点问题式推进,多点聊天式启发引导,这个好难啊!聊什么?怎样自然的聊?聊到什么程度?聊向何处?细细想来都是一个课题,值得自己去挖掘,能明白什么意思,不知道如何开展,如何提升,平时的课堂太随意了,瞎聊,乱聊,松散,低效,这些课堂中的普遍问题在比较正式的课堂展示中无处遁形,曝光于大众面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为了完成这一个个的流程常常是顾此失彼,聊着聊着又回到牵引的老路上来!这是第三次试讲,虽然课堂流程不完全一样,但是对于品读人物形象这个大环节基本都没有大的改动,依然是三个班三个样,对于学生的回答无法灵活点评,脚踩西瓜皮滑倒那里算哪里,追根溯源还是自己的问题导向出了问题,评课中,几位老师对我评价的某几句话或者其中的一个问题质疑提问,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说过或问过,可想而知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不过好在还有时间是调整,去弥补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