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上,老师抛出一个话题:文品与人品。关于《黄金时代》,关于萧红,由一个网上的短微博引入。
假如,要你跟帖,你会怎么评论?当时一个下意识地反应:萧红人品不好吗?于是我是这样写的:萧红和这个人在文学上,我们可以说他是个天才,说她人品不好,那倒不至于,她或许只是以一个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去生活,我们不必强求要辩个是非对错,可以宽容,可以不接受,但不至于过分指责。
而后几个同学被点名发言,再然后不少人都参与其中,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无非如短微博里的两种,文品与人品到底可以分割开吗?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下意识的反应恰恰反映出我对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渭经分明。我隐约觉得当我们用人品去丈量文学家时,似乎没有办法仅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所谓我们信奉的伦理道德加在他们身上还合适吗?我甚至觉得我们在说作家的人品时,这个人品已经不是普通人的人品。
昨天课上又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形的作者”,一个比作者本身更有道德,更能宽容,更有智慧的隐形的存在,有时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作品中人物的评判,那么是否我们以为自己认识的那个作家根本就是这个隐形的作者,从而影响我们对作家人品的判断。又或许拿萧红这个例子来讨论人品和文品并不合适。萧红至多在感情问题男女关系上的一些处理方式,我们难以苟同,她并没有威胁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比之下,这杆秤可能个略倾向于对她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