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在回单位的长途车上,偶遇同事,他背着很重的行李,我好奇地问他带了什么好东西?同事笑着说,新买了一套高质量的放风筝工具。
“放风筝?”我疑惑地想,小时候放风筝不是用手收放线吗?没想到如今都有这么大的放风筝工具了。我继续问同事:“怎么想起来放风筝了?”
他笑笑说,放风筝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练心。
“练心?”我更蒙圈了。
他说既想让风筝飞得高,又不能失去控制,所以收放技巧很重要。
听到“收放技巧”,我不禁联想到了写作。“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不正是《写作课》中提到的写作技巧吗?这本书是作家艾丽斯·马蒂森主要针对小说创作而写,对回忆录作家也有帮助。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小说创作的思考和总结,旨在解决写作中作家遇到的共同问题。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给自己一个写作的理由,认真研习写作技巧,学会从紧张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写作,懂得有所取舍,活出自我。
那么,《写作课》介绍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写作技巧具体都包含哪些呢?下面,我从作者和作品两方面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作者:如果深爱写作,请加倍努力
艾丽斯·马蒂森生育后,有段时间全职在家,因为热爱写作,所以她想办法挤时间写。她每周雇佣保姆两次,每次两小时,用这段时间在地下室创作;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厨房餐桌上敲出来的,这样她可以一边写作一边照看旁边熟睡的孩子;她鼓励爱人去日间育儿中心,利用这段时间写作,等等。她尽力保证写作时间,因为深爱写作,所以义无反顾。
她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还拥有20多年的写作课教学经验。曾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她告诉读者,在写作前,要修正思维的泡泡,找到更精确和舒适的方式来描述自己:我们是谁,努力方向是什么,想要什么,这才是我们该肩负的任务。
1、良好的心态
艾丽斯·马蒂森从多年的写作及执教生涯中总结出: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态必须保持平和,这样才能对每一个场景的构思都充满信心。作为作家,我们必须敞开心胸、解放思维,要以自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心态构思并完成自己的作品。
灵感降临时,作家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和感受,以足够的耐心去玩味品鉴,聚精会神地捕捉闪现的念头,看看这些念头是否可以为己所用。
作家要在放任的真实情感和常识的控制之间找到微妙平衡,就像风筝与线,线既不能阻碍风筝高飞,又不能让它飞得过高,最终消失于天际。作家需要创作的自由,但也需要理性控制,二者缺一不可。
2、拥有自信
对于一些作家,往往开不了口成了作家的写作障碍。艾丽斯·马蒂森在书中讨论了作家如何通过调整好自己来建立自信,将写作事业坚持下去;并介绍了另一种勇气,即选择恰当的形式和语言把故事呈现出来的勇气。这种缺乏自信带来的焦虑不仅影响着遣词造句,甚至会压抑表达欲望。
作家还要感知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家里穿着脏牛仔裤(或睡衣)很自由,但也是不重视自我的一种表现,这对写作没什么好处。
3、大量阅读
写小说的难处在于作者既不能让写作方法和规则扼杀灵感,又不能毫无作为地等待灵感降临。写作需要臆测、直觉和想象,需要重视冲动和直觉。这需要广泛地阅读,反复将生活中难以用常理解释的微妙情绪和内心深处充满妙趣的情感,自由地挥洒出来,再用理性梳理调整。
阅读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学习写作的最佳方式就是从其他作家的创作过程里学几招,看看他们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
4、切莫急躁
作者要有大致的构思,再动笔,要以身在其中的真实感去描述,不要妄想在从未涉足的领域全凭想象力去杜撰。作家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客观展现细节的能力、有所保留的叙述能力,最好能再写点儿反讽。这样才能有效传达抽象情感。要在小说中将体验的世间百态表现出来,是急不得的。
在《写作课》一书中,作者不仅给作者提供了众多宝贵的建议,还介绍了她总结出的小说创作的写作技巧。
二、作品:成功的作品,是有迹可循的
不论是小说、随笔散文还是诗歌,我们所说的故事创作就是将一个想法具体化、意义化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由点到面。创作原点是一些零碎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主旨不明、结构混乱,要由原点逐步发散,进行虚构文学创作。
好的作品中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起承转合的情节及鲜明独特的语言,叙事的第一要义还是要落脚在客观世界,作品最终要落在词汇和句子上,而不是感觉和经验。故事基调和主题一定得能引发共鸣才行。
1、自由想象是写小说的基础
作品依托于生活,但如果作家对于自己的想象力缺乏自信,完全照搬现实生活,造成的后果通常有两种:一是会使作者显得胆怯和保守,二是导致主题太过明确(思维定势)。因此,作家要勇于打破现实生活的束缚,习惯用想象力填补现实生活的空白。只有敢于探索未知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需要自我挣扎、自我突破、走出安全区。
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既可以凭空虚构出人物和情节,也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稍作加工。运用虚构,作家只有打开心扉直面情感的涌动,让情节与内心最强烈的情感达成共鸣。还可以通过任意性练习活跃思维。
当作品需要事实来支撑合理性时,就呈现真人真事。当事实无法支撑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时,就用虚构来补充,进入想象世界,但仍要以合情合理为前提,不能忽略真实性。
2、让人物行动起来
人物不是作家生硬编造出来的,而是要去用心感知、并逐渐找到其特质的。构思时,先把人物放到现实中,想象他们怎样生活,又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特质紧密相关的主要问题上,然后再去考虑细节问题。
有时,作家还要绕开人物,在外部设置事件。小说的魅力还是在于用一系列动作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人物要有所行动才行。
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人物只有犯错并身陷困境,才会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
《解忧杂货店》之所以畅销,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书中人物都陷入不同的困境,而这些纠结烦恼得到了读者的共鸣,作者东野圭吾深谙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才使作品真实且具有吸引力。
3、合理运用巧合
文学就是由各种巧合构成的,危机让所有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汇聚起来;但这种巧合和现实生活中的巧合不是一回事。在现实生活中,巧合来得毫无预警;而艺术作品中,巧合发生前总有预兆。
合理运用巧合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
首先,不能依靠巧合来化解难题,甚至改变故事走向,否则会显得不可信。
第二,先发制人,以巧合作为故事的开头,继而引发之后的情节。
第三,创建群体。
另外,巧合还得不着痕迹。
方法二:
把故事设置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这也是滑稽剧的惯用手法,将巧合融入滑稽的场景中,以淡化离奇性。
巧合的本质在于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但这两件事安排得不能太刻意生硬。合理运用巧合不仅有助于故事情节发展,还有助于呈现主题,呈现作者想带给读者的宽慰和愉悦。
4、省略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常常运用省略。有的是因为缺乏自信;有的是因为所处的大背景,不得不为了安全而省略;还有的是因为是被动沉默式人物,无法开口说话。
省略不当会导致的种种问题,比如过多运用间接叙述,而使作品交代不清;或者悬念设置不当,达不到预期效果;亦或刻意打乱时间顺序,布局混乱,等等。
要想恰当使用省略,作家就不能让焦虑左右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不要理会外界及内心的负面声音,拿出气魄,好好讲故事。
5、短篇与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1)短篇
完整的短篇必须有足够的事件支撑。不论以何种事件开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至少应有两次转折,而最后一个事件必须有足够的确定性,得像一个“结尾”。以事件作结的小说更具震撼力。
短篇小说应该具备悬念和戏剧性结局,普遍做法是平地起波澜,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随后再一一解决问题。
(2)长篇
艾丽斯·马蒂森认为长篇小说创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作家构思好主要情节后,要么以主要情节为原点,想想它能引发怎样的次要情节;要么以主要情节为终点,想想什么样的次要情节能导致这种结局。
写长篇小说的难点在于保证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需要交代清楚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通常来说,长篇小说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奥秘在于一件事直接引爆另一件事,如此往复。戏剧性事件更容易催生其它事件,不露声色却发人深思的事件同样也能成为引爆其它事件的导火索,这两种形式是小说家的惯用手法。若要激发读者好奇心,作家还要留点悬念。
再用《解忧杂货店》举例,看这部小说时,我需要列时间轴并捋顺人物关系。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时,离不开事先构思好时间顺序和人物关联,这样让作品不易混乱,更具可读性。
《写作课》这本书五次用到风筝与线的比喻,包括自由和常识的平衡,大纲与长篇小说的关系,是否投稿、在哪投稿等。所以作者要明白,无论是怎样的写作技巧都要像风筝与线一样,张弛有度,情与理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