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摩诘算是把落日的景色描出了许多花样来,“长河落日圆”,写落日的形状,能想象出那就是一个孤零零的落日斜吊天边,没有云朵,生动体现了荒漠的空茫。读“落日满秋山”,又是不同的画面了,那是微霞满天的场景,已不见圆圆的落日。及至“渡头余落日”,一个“余”字,又与前面的“满”不同,仿佛只看到了西方天边一点点晚霞,是在描绘暮云即将收尽的感觉。
王摩诘的诗,画面感十足,而且那些画面又不是全单调重复的,你瞧光一个落日,他就能描摹出三朵花样来。
昨天晨起如厕,便秘了,手里捏着小本本,以蹲的姿态持续了二十多分钟,背下了五首王摩诘的诗。要说我记忆力好,有研究表明,蹲坑的时候,记忆力确实更好,但也归功于王摩诘的五言律好背。既好背,又写得好,难怪黛玉教香菱学诗,要她首先读熟王摩诘的五言律。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我读了觉着有点辛辣,不适合我现在的心境与阅历,恐难以模仿。虽里头有许多新奇的词儿可以捏来一用,毕竟对文章的整体面貌起不了什么作用,譬如蜉蝣装饰大树,仅仅是装饰,难以撼动。换读了余光中的游记散文《隔水呼渡》,可学的知识、句式与手法有很多,即使也是难学的,至少有些眉目。譬如细风拂大树,稍稍扬其枝条。
我要惭愧,愧对余秋雨,愧对《古典今译》这本书。买来此书,尚未仔细翻阅,只凭书名,无端猜想其是古典小说的新改写,猜想其与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一样,撷取旧事装进新的摇篮,故而许久不看,总觉应与《故事新编》连着看。今晚信手一翻,原是余秋雨对古文的“余式”翻译,里面选取了《离骚》《逍遥游》《报任安书》《归去来兮辞》《愚溪诗序》《送李愿归盘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八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千古名篇。余秋雨的翻译相较于其他译本有所区别的。嗐呀!我使劲敲了敲脑壳,恨没早翻开这本书,仅看个书名就妄自猜测。这本应在我两年前读《古文观止》时就应该品赏完的!
余光中笔下的景物,无论是建筑、花树、江河,都仿佛像是活的,仿佛有了人文历史情怀。这点令我欣羡不已,必须多读多学习。
世界读书日,本该郑重地写篇关于读书的文的,下午同事与我谈论换班的事,我得知能在五月三日到六日四天的调休,现在有些兴奋,已无暇郑重写文。开始思量着去哪儿游玩一番,然后写篇游记的事了。余光中认为写游记要写出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等,所以到一个地方之前,之时,之后,都要了解相关知识,因此我立刻开始谋划着下个月的事了,前期准备略多,确定地点,确认与谁同行或者独自一人,确认路线,需要的话还得提前预定门票,还有就是旅游前事先了解目的地了。
本打算去庐山的,又考虑到只有四天,去掉路上的时间,仅有两天,不说逛庐山大部分景点,恐怕连四分之一都达不到。想去西湖,又觉着正值五一假期,肯定人山人海,难道在断桥摩肩接踵的堵着吗?不要破坏了我从古诗词里幻想来的西湖的美好。还是先放放罢,那究竟去哪儿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