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任期终届制 重塑履职新格局

近些年,全国各地陆续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出机制,任期“终届制”的打破可谓极具前瞻性意义。众所周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非简单的荣誉头衔,而是责任与担当,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在其位,当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长期以来实行的“终届制”随着年限长久,终归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部分代表委员在任期内未摆正自身位置,且缺少监督制约,履职不力甚至违法违纪现象频出。“能上不能下”的积弊亟待解决,而退出机制的探索建立恰是正视短板不足,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之举。

强化学习培训,催生履职动力。任期“终届制”虽有利于保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队伍的稳定性,却也造成极个别代表委员缺乏紧迫感、使命感,人员在岗职责缺位,长期无所作为。为始终保持代表委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锤炼自身品格,从思想上正本清源,使其真正树立推动落实、为民造福的自觉。因而,定期开展履职培训或专题学习,提升代表委员履职觉悟,尤有必要。

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履职行为。探索和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退出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该人群工作的要求,是加强对其监督,激励其认真履职的重要举措。规范代表委员履职行为,迫切需要先改变“代表履职好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通过实行定期考核进行奖惩,建立代表委员辞职、暂停履职和罢免等退出机制,强化外部约束和监督,方能减少和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推动代表委员在工作中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常态监管通报,净化履职生态。为避免代表委员出现“视察不去、审议不语、会议不到、提案不交”现象,对该人群日常工作情况的监管通报需按常态化开展。要调动代表委员履职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必要打破以往“能者过劳”、“庸者逍遥“的局面,能者当以赞誉、庸者逐个淘汰。既让优者脱颖而出,又让劣者没有市场,推动构建风清气正的履职生态,助力代表委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塑造勤勉尽责、敢于担当、廉洁自律、维护民生利益的良好形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