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淌水韵 银田调研 “读” 千年

化工学院通讯员 田佳鑫  指导老师 夏妮

    7 月10日上午,湘潭大学化工学院 “湘水卫士・生态先驱” 实践团走进韶山银田古街,在青石板路与悠悠水韵间,解码红色文化与水文化交织的独特内涵,青春调研足迹串联起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

    烈日下,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橙色队服,踏上银田古街的石板桥。白墙黛瓦的建筑错落两岸,潺潺流水穿街而过,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 的诗意图景。这方水土孕育的红色基因与水文化底蕴在此悄然交融。

    在古街陈列馆,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志愿者戴海斌以生动讲解串联起历史脉络:从毛主席在韶山的革命足迹,到银田镇因水兴商、依水传文的过往,红色星火与水脉滋养,共同塑造了古街的精神底色。成员们驻足于历史资料前,凝视着老照片里的革命场景与水运繁华,手中纸笔不停记录—— 这不仅是对红色故事的回溯,更是对 “水如何承载文化传承、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思考。

    过程中,实践团以“红色文化 + 水文化” 为锚点,展开多维调研。在古街巷道,队员们测量水系分布,追溯 “因水成街、因街聚人、因人传史” 的发展逻辑;在陈列馆,梳理红色事迹与水生态保护的时代关联,挖掘 “以水为脉,传承革命精神” 的文化价值。

    调研途中,实践团同步开展文化传播行动。成员们用镜头记录古街的红色地标与水韵景致,以青年视角写下三行情诗,解读文化交融之美。当实践团的身影穿梭于古街,红色精神与水文化的传承,不再是陈列馆里的静态历史,而是青春群体主动触摸、传播的鲜活故事。这一趟调研,不仅是对银田古街文化内涵的解码,更是青年群体以行动诠释“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水韵文脉” 的生动实践。

    从洛口古镇到银田古街,“湘水卫士” 的脚步从未停歇。团队成员们深知:每一次对历史的探访、对文化的传播,都是在为红色基因注入青春活力,为水韵文脉续写时代华章,都是为了让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