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经典被娱乐捆绑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一部《红楼梦》道尽了人生百态,也说清了世态炎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每一个消息总能牵动大众的心。十一国庆期间湖南卫视的《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经播出,再一次引发了全民热议。

本着向87版经典红楼梦致敬的心态,不管是画面还是演技,该剧都以模仿87版为主。但与众不同的是,本剧由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孩子完成,稚嫩的童声,逆天的颜值和惟妙惟肖的模仿,赢得了众多的叫好声。有人认为书中本就写的是这般年纪,它弥补了87版的缺憾,也有人认为孩子仅仅是模仿而已,不应被冠以戏骨这个称号。

尽管它的出现引发了公众对红楼梦的又一次关注,但与其说是经典的传承与翻拍,其实更像是一次经典被捆绑的炒作。从经典传播的角度看,把“戏骨”与“小”这两个矛盾的词放在一起,再加之高颜值的萌娃和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才成功地引发了受众的关注。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经典作品,是否需要这样的大众传播,人人关注?

首先,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着它能够跨越时代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可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表达,都比不了原著的呈现。87版的《红楼梦》虽然已经高度还原了原著,但作为一种电视剧的表达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带给观众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演员自身和他们的表演在经典作品的传播中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弱化了观众对作品内容的关注。观众看到了画面呈现,却很有可能并不懂这里面的道具为何要这样摆放,服装的考究,演员的台词为什么要说这一句。电视剧只能说给了观众一个大体的故事概况和一个关注的兴趣启发点。目前,观众看过电视剧,就自认为了解作品的不在少数,所以这样的传播方式其实是把观众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变成“夹生饭”,绝大多数人是知道一点内容,但电视剧播出完后,热度褪去,也没有多少兴趣再关注。

其次,经典文学作品很难仅仅通过大众传播,带给受众明确的文化感知。在生活压力大、社会贫富差距还较大的社会里,经典文化的传播阶层性比较明显。以这次的小戏骨为例,文化界的关注多在它的情爱内容删减问题,影视界则分析它的镜头运用与画面剪切,87版铁迷们则在寻找当年那份感动,而更多的人则是“这个最近很火,我也要看看,以免在朋友圈落伍”凑热闹的心态……我们倡导文化要走大众化、生活化、平民化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文化作品注定是“阳春白雪”,注定在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丧失部分文化意义,变成一种文化娱乐。如果文化真的没有了门槛,那么是否人人都欣赏的了那些表层文字下透出的含义?文化作品本就应该是千人千面,各取所需,一味的传播经典文化,并赋予它各种文化价值导向,其实也在阻碍观众对文化的个人感知与体验。

最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与传承,不应同类而语。我们不应仅仅传承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更应注重思想的传播。当今,只要是翻拍的名著,由于观众对故事的熟悉以及抱着与其他比较的心态,不管好坏总会会形成讨论热点,这也是经典在传播中越来越关注观众反映,越来越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吸引观众。以小戏骨为例,萌娃和模仿87版,其实只是传播的噱头。认为演员年龄与原著相似,就认为这部剧是在还原原著。在我看来,社会环境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仅有相似的年龄,并不代表他们有着同样的情感体会,也不意味着他们更能展现原著的美。同样,模仿87版的制作来致敬经典,也会形成巨大的感召力。我们不缺经典传播出去的办法,缺的是对经典的传承。我们不能把经典作为流量话题的保证,把经典作为一种吸引眼球的方式,而应思考经典在当今的传承。

经典文学作品不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一味的把经典推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而非懂得经典,是一种商业化的、娱乐化的文化传播。在经典的传播和传承中,我们更需要高质量的传承而非普及化的推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参加竞争力公司开展的禾城农商银行“青年员工成长计划”的培训之前,我相信有很多像我这样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是没有想法的...
    旅行茄子阅读 397评论 0 0
  • 夏日,一个流汗的季节。往往,人们都喜欢躲在房间里,逃避炎热的空气,享受阴凉舒适的空调生活。而我,更愿意选择流汗,为...
    风信子也阅读 461评论 0 1
  • 01 夏荔遇见了老陶后,她跟我说:“真的是需要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呀。” 夏荔说出来的这句话虽然有点沧桑,可她丝毫...
    _红豆阅读 3,078评论 53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