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要碰爸爸的电脑;洗澡的时候,不要把水溅到外面;吃饭的时候,不要把米饭吃到衣服上;吃完中饭,应该睡个午觉,不要出去玩”,“不要”这两个字,我听了二十多年,如今我做了爸爸,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女儿,但是这感觉好吗?
有一次,我和老婆早已计划好了,出去爬山。在出发前,妈妈来一句:“这么累,不要去爬山了”,我感觉很不好。再比如,我想去杭州发展,父母会说:“家里挺好的,不要去杭州了”。我要去跑步,他们会说:“早上睡个懒觉多好啊,不要去跑步了”。
不要~不要~不要,这两个字,我从小听到大。这似乎是亲朋好友对我的关爱,也的确是一种关爱,怕我们辛苦、劳累。但好心人并不一定办好事,说者无意,对听者来说,却是一种煎熬。表示关心可以,但请不要以“不要”的方式开头。
我经常对我女儿说“不要”,我觉得这会打击小孩的天性,于是,采取另一种更委婉的方式。比如,昨天晚上,女儿泡脚,泡着泡着,兴致来了,开始玩水,越玩越开心,溅得地面上到处都是水。如果按照我以前的脾气,我会跟女儿讲道理:“桐桐,你看看,你把地板弄湿了,待会儿自己拖地啊”。
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会打击小孩的天性。你想,女儿在兴致勃勃地玩水,我拿出爸爸的架子,严肃认真地告诉女儿:不要玩水。那该是多么扫兴的事情。所以,我这次索性告诉女儿:“桐桐,使劲玩,爸爸给你拖地,但不要把衣服弄湿了”。虽然衣服还是湿了,但桐宝宝玩得很开心,这就足够了。
其他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宝宝要吃零食,不要说:“不要吃这些垃圾食品,不健康”,而是说:“我们吃苹果好不好?”。宝宝吵闹着要去哥哥家玩,不要说:“哥哥上补习班,我们下次再去”,而是说:“我们去隔壁姐姐家玩,好不好?”。宝宝闹着要看《小猪佩奇》,不要说:“宝宝,你已经看了30分钟,不能在看了”,而是说:“宝宝,新玩具到了,爸爸陪你一起玩玩具,好不好?”。
总之,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否定别人的需求,转换表达方式,把注意点引向另一个点。
我希望身边多一些肯定,少一些“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