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洞见君的文章。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我近段苦于用文字诠释的所思所想,引起我心灵强烈共鸣,让我爱不释手爱不释手。
初二回娘家拜年,是传统习俗。大清早,姐姐们携带家人大包小包来老家拜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你追我赶,婆婆拿着红包,追着孩子们发红包,新年好的祝福声此起彼伏,姐夫拿着相机抢拍着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那些瞬间充满了喜庆与温暖。
我们带着儿子也回娘家拜年,七大姑八大姨,年年不变。妈妈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妹夫在厨房忙碌,餐桌上升腾的袅袅炊烟,一家人举杯畅饮,视频中新加坡的弟弟一家也同步举起了红酒杯,共庆新春快乐!一家人笑言晏晏,其乐融融!
家和房子不一样,房子是冰冷的建筑,只有当房子里有了爱的人,有了烟火气,才有了温度。
我问妈妈,今天开心吗?妈妈说,这才像一个家。我说,妈妈,您就是一个家的灵魂,您要把家过的有烟火味,家才有凝聚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一个家最高级的仪式感,是烟火气。
炒锅在灶台上滋滋作响,炊烟伴随着饭香袅袅而起,窗外闪耀着万家灯火。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筷勺你来我往,杯壁叮当作响,聊着彼此的日常。人生最幸福的,不过是一家人烟火味里的彼此守候。
朱自清曾在书中忆及父亲冬夜煮豆腐的情景。房外大雪纷飞,父亲在腾腾的热气里,慢慢夹起豆腐,放在儿子们的酱油碟里,慈爱地说:“晚上冷,吃了暖和些。”
那时他还小,只觉得豆腐暖口暖手,直到多年后一个冬天,朱自清携家眷在台州过年。他下班回来,正好看到屋里妻子和孩子三人并排挨着厨房的方桌,带着天真的微笑注视着从远处走来的自己。
那一瞬间他才明白,父亲煮的豆腐,其实是暖心暖胃的治愈。在以后每个难捱的人生寒冬,只要想起父亲的叮嘱,妻子和孩子的微笑,他心里总是暖乎乎的。
《舌尖上的中国》说: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正因此,热气腾腾的餐桌,一家人团圆,笑语满堂,推杯换盏,才会成为中国人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
生活一地鸡毛,工作不如人意,我们日复一日在俗世沉浮挣扎。 还好,有家人为你卸下一身风霜,有三餐治愈你的疲惫。
那些最热烈的感情,最美的故事,永远藏在一粥一饭的守候中、一颦一笑的温暖中。
很喜欢汪曾祺的一句话: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会发现,曲意逢迎的话不如家人的温言软语动听,深夜的酒不如清晨的粥可口。
俗世的灯红酒绿,不如小家的人间烟火。我们一生所求,不过枕边有书,家中有爱,和喜欢的人一起度过三餐四季,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人间岁月长。
洞见君说:应该怎样活着,才算是不负此生呢?
看到纪录片《书店与菜市场》里的一个答案,觉得特别在理。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既有思想的高地,又沾点烟火气。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书香伴着饭香,才是红尘俗世最温暖而笃定的幸福。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才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工作再忙,也要记得读书,别怠慢了灵魂;生活再累,也要懂得陪伴,别怠慢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