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交流研讨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石泰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学习好运用好经验做法, 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这不仅是对十多年来作风建设辉煌成就的深刻总结,更是一项关乎党心民心、事业兴衰的永恒课题。作风建设非一时之需,亦非应景之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清醒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严守纪律底线,永葆清廉本色,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学深悟透强根基,校准作风建设“坐标轴”。作风之根,深植于思想沃土;作风之表,映射着初心本色。从“徙木立信”到“化风成俗”,从“铁规矩”到“硬杠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犹如一把利刃,持续削除党内积弊,重塑政治生态,彰显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思想一旦松动,作风顽疾必如野草复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持续锤炼党性修养,通过“三会一课”制度、专题读书班研学、主题党日践学等立体化学习机制,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历史背景、现实逻辑、哲学原理。自觉将学习教育与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一体联系起来,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从党的二十大以来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示,真正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标本兼治抓整改,筑牢制度约束“防火墙”。作风建设若仅凭思想感悟与道德自觉,其效力终显单薄。唯有将成功经验固化为制度约束,以制度刚性为作风深化保驾护航,方能行稳致远。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制度执行未能真正“带电”;一些制度设计脱离实际,未能精准聚焦作风新动向与新变异;部分“为官不为”者利用制度缝隙“躺平”,成为事业发展“中梗阻”。作风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情绪。要勇于破除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坚决清理那些增加基层负担、助长形式主义的“陈规旧制”。同时,必须立足时代之需,聚焦作风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大胆构建务实管用的新机制。通过织密织牢监督网络、强化问责利器、优化考评体系等方式,旗帜鲜明地为担当实干者撑腰鼓劲,让“躺平者”无处遁形,为作风建设的深化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成果转化出实效,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深化作风建设,最终要落脚于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群众期盼。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迷失方向,脱离群众,忘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命题。如果脱离火热的实践和人民的期待便就会沦为镜花水月。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积极投身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敢于正视矛盾,勇于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啃下硬骨头。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切实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淬炼过硬作风,让整改整治工作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