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08,4-5-1,公孙丑章句5-1》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乙酉日,九月三十,2016年10月30日星期日。
【孟子谓蚔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鼀,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一,蚔鼁。
蚔,音奇,qi2,蝎子一类的毒虫;鼁,音促,cu4,癞蛤蟆。姓和名都这么奇葩啊,哈哈!
二,灵丘大夫和士师都是什么官?有什么区别?
灵丘,是齐国的边防城邑,具体位置,现已不可考,存疑待考。《史记》记载,惠文王十四年,燕国的大将乐毅,率领赵国、秦国、韩国、魏国,共五国联合部队,攻打齐国,"取灵丘,明年,燕独深入取临淄"。灵丘是齐国边城的推论,由此可得。
士师,是掌管刑狱的京官。在大司寇小司寇下。是京官儿。
蚔鼃辞了边陲地方长官的职务,申请担任京官儿士师。这意味着志在接近国君,为刑罚条例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人在边陲,下情不能及时到达决策层;人在中央,则有益的建议可以在方便的时间,随时随机向上反映。
这就是为什么都争取当京官儿的道理,是中国古代的君子普遍秉持的致仕逻辑。自古以来,在中国官场上,把"派"往边远地区叫做"贬谪",道理也在这里。
区别不在远近,主要在于行道。人生短暂,寿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于其身,这些都是短暂的,只有行道才是死而不亡,亡而不灭,千古不朽的意义所在。
三,杨伯峻先生的译。
孟子对蚳鼁说:"你辞去灵丘长官,却要做治狱官,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可以向王进言。现在,你作了治狱官已经几个月了,还不能向王进言吗?"
蚔鼁向王进谏,王不听,因之辞职而去。
齐国有人便说:"孟子替蚔鼁考虑的主意是不错的,但是他怎么为自己考虑呢,那我还不知道。"
四,提建议的建议。
《礼记》教我们:"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怎么提意见?怎样听意见?这一点是做人中正的机杻所在。四书里面翻过来倒过去的讲,讲得够多了。提意见的角度:微谏,再而止,毋自辱。听取意见的角度:好察迩言,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公羊传》写道:"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对这句,何休下了一个注解说:"不从得去者,仕为行道,道不行,义不可以素餐。"意思是说,咱不吃白饭,混饭吃不是做事的目的和动机。事情背后有道义和意义,这才是价值所在。
虽说如此,这世上没有非要如此不可的事情。拧巴成一团儿的人,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成为新问题,所以儒家特别注意这一点,强调通过修身功夫开阔胸襟。接受结果。如果这个结果是失败,接受。接受失败不等于天塌下来,一百次也不等于世界末日。如果这个结果是吃亏,就吃亏。毋必,毋意,毋我,毋固。
陈蔡绝粮的时候,子路问孔子:"难道我们辛辛苦苦修身行道,做君子也有走不通的时候吗?"孔子教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不是冲着安逸清福去的,一直都要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是君子的命运;小人遇到困难则丢掉理想,丢掉原则,兜不住底线。所以小人就成为小人,而君子则成就君子。
进退之义,为何孟子教蚔鼁的与孟子对自己的,两者却不一样呢?明天继续跟孟子老师学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