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课堂的小活动,可能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小学生才有的课堂,因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性差,我们需要及时引导,趣味性的课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
大学呢,增加的一系列课堂活动,在活跃气氛和引导学习的同时,也是为了锻炼我们将来走进社会的能力。
下面我把我大学遇到的各种课堂活动介绍给你。
1.大一的创意写作课程
这个是我大一上的课程,是学院里领导和老师们的一次实验课程。
大概就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每次课确定一个内容,先有总的负责老师讲述(约10分钟),再由每个小组的负责老师组织讨论和指导写作(约10分钟),最后在全班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约7分钟,发言2-3个同学),最后的时间就是写课程结构体系,完善创意写作短文等。
这样的课程会有很多互动性,由于每个小组老师负责不超过10人,这样一学期下来,几乎小组内的所有人老师都有一定了解,对每个同学的写作特点,也可以给予因材施教的指导。
然而,背后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始终不发言,有的人频繁发言,有的人讨论时候不够投入。
最难忘的是一个班级组织去天涯海角采风。通过实地的接触了解,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触动,或者说是有了目标,发现美的眼睛和挖掘素材的能力会更加敏锐吧。
在最后的一次课程总结会上,我们有的同学写了剧本并上台表演,有的写了关于天涯海角的旅游介绍策划,有的写了散文,有的写了诗歌……
对于创意写作,我体会到了更加深刻的道理,创意来自于内心的独特体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意,你的不同感受,加以提炼,就是创意。对于写作,不再局限于原本僵硬的框架体系,而是完全天马行空,纵横驰骋。
2.大二的英语的课程小活动。
英语对于我身边很多人来说,大概都是艰难的。英语我记得有两次次课程小活动,一是课文排练表演话剧,二是给视频配音。
记得是大一上学期,我们有篇英语课文就是被要求表演话剧,并且要有创新,不能照搬。
和几个同学组队后,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对于课文是需要熟读的,当然是英文。我作为旁白来讲,更需要用语调带出一定气氛感。那个话剧是讲校园枪击案的,由于有个同学在拍摄时不慎滑倒,反而带给我们灵感,所以这个有些暴力的歹徒被我们组演绎成了一个搞笑的视频。当然最后意外得了奖,那也是没想到的。
在为视频配音这个活动中,我们选的是西游记改编版动画片。排练了一周,对于台词熟练到背诵,当场表演的顺利。
这两个活动后,我觉得还是除了有趣,还在于英语口语的一次短暂练习。
3.大三各种课堂活动
进入大三,我们很多课,都需要有一些课程讨论交流活动。
(1)古代文学
这门课有两个小组活动。第一个需要三人一小组上台演讲,共10分钟,并且对于本课程的有的现象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提出是不许按照讲稿照着念。
不过念稿这一条显然没有做得很好。我听了半学期,除了很少有人脱稿外,大多数同学照着念的是对书中内容的一个介绍,还有一个就是重复性的问题。比如今天的三个同学讲的是“三言二拍”,我记得上一组也讲的是这个。当然可以讲的内容有很多,但是我觉得还是重复,没有什么新意。
我记得我在讲《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的时候,除了看原文有关鲁智深的章节,还看了《百家讲坛》15集的这个人物专门评说,边看边做笔记,最后整理观点。这其中全是书上没有的内容。至于我的搭档腾,她和我一个唱白脸,一个唱了红脸,好不乐哉!对于人物的评述,历来就有不同观点嘛。多元的文化批评,正式思维的批判。
这门课还有一个活动是读书,选择经典来读,约5分钟。目前为止,我所听到班级上读的最好的是郭,读的是她很喜欢的《红楼梦》的章节,熟能生巧,声情并茂,重要的是宝玉、黛玉等人的声音都有各自的区别度 。其余的同学,读书倒像是临时找来胡乱读的一篇。
后来由于人数众多,改为7-8人同时读一篇文章。当然目前的第一篇还好,大家读的蛮整齐的。
我听过一些不认同的声音:这样的读书像小学生,感觉他的课程被安排的太分裂了,上课也没特别觉得学到什么。有时候的提问觉得很无关紧要,甚至摸不着头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他检验出来了什么道理没有?
我目前还不知道,只是觉得大家似乎有点疲倦应对了。但是我想老师的初衷是好的:锻炼读书能力。
(2)海南文学史
这是学校地方的特别设置课程吧。没有课本,老师上课也没有PPT,就只是按照老师的讲义在讲台上照着讲义讲。
课程活动也是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收集资料,做PPT,上台演讲。我并没有发觉讲的很有启发的内容。很多次课上都是放视频。尤其《望海南》这部记录片,6集几乎每次课放一集就可以了。我在大一看过,也仔细地做过记录,所以就没有觉得太有启发。
(3)网络文学
这门课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是距离我们比较接近的。
课堂活动就是45分钟的网络文学介绍。这个有点像做pretation。选择一部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尽管老师已经多次提醒,不要流于作品的文本情节分析,或者简单的人物分析,还是好多组的同学做成了讲网络作品的情节45分钟。
我目前为止听的10组中,仅有耽美文学的一组(以《只为遇见你》为例)和职业文学的一组(以《法医秦明》为例)觉得讲的更好。因为他们相对于其他讲情节而言,耽美组更重于和其他类小说的比较,情节的模式化总结,对于现代人的思想,此类文学的受众群体,酷儿理论,还有针对这一现象的评论;职业组大胆地把此类文学分为职业小说,此前多数认为是悬疑犯罪,面对职业歧视和女性意识,也有改组的解释。
总的来说,这个课程活动,夸张地说,有点两极化倾向。
(4)比较文学
这是我大三最满意的课堂活动。
老师针对比较文学每个理论做出的一种题材论证的划分。分为两个大的部分,PPT和报告(相当于小论文),PPT是给大家展示的,报告是你的理论的论证过程。每个组又有各自的分工,协作做好这个活动。上课时做约15分钟的PPT演讲报告。在做报告之前,需要把PPT和报告交给老师审核,老师指出需要修改处,修改再审核,直到上课演讲。
我当时写的是报告内容,是组内其他同学找好资料,我把它按照清晰的逻辑结构写好,结论是自己看书总结出来的。第一稿做好交给老师审核的候,老师说PPT和报告不一致,文献综述有问题。我们又继续改,大家合作提出修改意见。其实我现在觉得文献综述确实是比较难写。
后来老师说,文献综述是为了锻炼我们大四写论文特别设置的,小试牛刀。报告会打印出来,PPT会保留,作为平时成绩。
这些课堂活动,或许还有缺点,不那么完善,但是它确实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执行力,合作力,写作力,细节力,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是将来不需要的么?所以,请你面对这些活动的时候,多尽心尽责吧!你会发现不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