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古典老师的《自我的正确打开方式》,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金树人老师的著作中,曾提到“人之所有”VS."人之所是"的情态。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情态中,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据有或拥有的关系,我要与每个人、每样事物接触-包括我自己-都是我的财产。
在‘人之所是’的生存情态中,我们必须分辨两种意涵。其一是跟'有'的生存情态相对照的......意味着活泼与对世界的真诚关切。其二是跟‘外表’相对照的,其所指的是真正的本性,真实的存在。”
本我+外部的性别期待、家族期待、文化期待=我(being和having的交集)
古典老师对“自我”进行了更深的拆解。包括6个方面:
1、基因、人格。请注意,基因是缓释胶囊,36岁左右才会完全展现出来哦。
2、价值观。渴望什么,追寻什么,需要什么。
3、信念。包括知识信念、心智、成就故事、学习经验。
4、技能。
5、状态。身体状态、心理状态。
6、资源(名、利、权、物)。
从1->6的顺序,是本我逐渐外化的过程,6->1的顺序是自我不断内寻的过程。
“向内求”就是要探索“本我”,长成为你原来的样子。
你是大象,不会用蜂鸟的形式完成自己。
基因和人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外化的,其核心或许是“本我”。
“本我”究竟是什么,佛学中说是“心性”。
正如,仓央嘉措的《在与不在》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本我”是“我”,是“情”,是“爱”。
而自我是“本我”+不舍不弃+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being,not having。
你是至尊宝,等你遇到给你三颗痣的人,你会变成齐天大圣,驾着云彩来迎娶你的紫霞仙子。
而那个猴子的梦,那个轮回的至尊宝就是being。
内外循环进化,去追寻“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