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想分享下我与书的那些缘分。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我总爱把我认为值得买的书买回家。这几年因为育儿、生活和内心总有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引发了我许多来来去去的焦虑感。读书一直都是我寻找宁静和灵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我的书架有了更多的书。书籍买回来后,有些看过了,有些没看过。还有一些,我翻了几页就停下了。
与书的相处中,我发现一个奇妙的状况。人与书之间的遇见——准确来说是人与书本中文字里的智慧——是有缘分可言的。因为这种体验很妙,所以我也希望看到文字的你,能细心留意和珍惜同书本之间的缘分。
有些书会出现得刚刚好,让你觉得这里面说得内容让自己很有感觉。
比如,像是知名音乐人姚谦的《品味》。看着姚谦描述他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朋友相处,还有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腻体验。我知道原来身边的那些物品、行走中遇到的风景、生活的点滴的美妙,不在于其本身,在于一个人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品味。当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辛晓琪的《味道》的灵感来源居然是姚谦感冒了鼻子闻不到味道的体验。这个故事的趣味和奇妙,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不要总匆匆忙忙地生活,尽量留出一些细腻去品味生活。如果生活是白米饭,心中的那份细腻会让人产生灵感,把白米饭在某一餐变成美味的炒饭。如果生活变成苦瓜,心中的那份细腻会让你想到苦瓜的清热下火的好处,吃着吃着,你还会发现如果烹饪得合适,它也是到美味的菜肴。
还有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捐书后置换回来的。一直知道很多人推荐它,但是我一直没入手。也许是机缘刚好了,我把这本二手书带回来家,并且很快就读完了。我遇见这本书,就像书中女主角无意中遇见那个智慧老人那般,发生地刚刚好。
当我去慢慢发现未知的自己,我会越来越谦卑,而非自卑。我会承认自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是这粒尘埃中又已经包含了整个宇宙。当我慢慢遇见“我”,我的内在有个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2021年我被推荐了日本心理治疗师池见阳的《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遇见这本书让我对于倾听的运用有了更充实的理解,越发觉得倾听可以做得很美妙。这本书也成为我真正开始学习聚焦的一个“触发点”。
很庆幸,在我的书架中,这样有缘有份的书不少。
在我的书架中,还有些是有缘,但,份还没到的书。
比如,整合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这本书,它被我所尊敬的几个人都推荐过,在我的书架上也住了许久,但是却一直还没有读完。还有《亲密关系》、《能断金刚》、《道德经讲什么》。这些书都是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而且我也相信里面的内容是很有智慧的。也许是机缘还没有到,这些书,有些我一直没有能读完,有些是总没办法开始读。即便如此,我依然喜欢它们,我相信该来的缘分总会到。正如接下来我想聊到的那些书。
还有一部分的书,它们与我就像是我和老公的恋爱史一般。我们相识了,看到对方的存在和闪光点,但是就是普通朋友。但是有一天缘分到了,你就发现它能给我的生命带来这么重要的体验和喜悦。
最典型的就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与我的缘分。在我坐月子期间我就在看的是40周年纪念版的,我选择买它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我都记忆模糊了。只记得在看的过程中,有的内容我觉得挺好。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触动。我看完后就将它搁置了。准确来说,是忘记了。
在我儿子1.5岁那阵,我也有看了《正面管教》,《游戏力》、《关键期关键帮助》这些育儿类的书。这些书对于一个爱看书、又有育儿困扰的新手妈妈而言,感觉是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些育儿方法,我也开始慢慢进入父母课堂开始学习。后来,我也进入了P.E.T.的工作坊。通过许多的学习,我也开始对如何在关系中去做好沟通,越来越有感觉。我对自己的内在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
这个时候,我也买了21世纪版的《P.E.T.父母效能训练》。至此,我都没想起来之前月子看的那本书。我是边读边发现,这里面的内容我看过呀!我才发现原来我遇见过它,只是那时候缘分还没有到。因此,我与它之间没有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当缘分到了,我们再次相遇时,我们结合到了一起。它成为了我这几年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大家所知的,我因为对它的喜爱和认可,历经了很多困难成为了一名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认证讲师。
最近我在读的《臣服实验》也是这样的一本书。一年前,我参加一个线上读书会,它在带领老师的推荐书单中。于是,我从二手网络书店淘回这本书。当我拿着它,总感觉自己没时间去读完它,读了不到20页就搁置了。
直到上个星期,我想要选择一本书来阅读。当我站在书架前的时候,我瞥到它时,就有一种“我准备好要看它了”的感觉升起。这一次,当我拿起它开始阅读时,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自然地读了一篇又一篇。这本书讲的是麦克·辛格因为一个机缘开始做灵性修行的故事。我开始边读书,边觉察自己的呼吸。我的身体似乎也在好奇麦克·辛格所说的那种通过静心所收获的深邃的平静是什么样的。
麦克·辛格在书中写道:”我可以看见臣服练习实际上是透过两个非常明确地步骤执行。首先,舍弃在你头脑和心里形成地、关于“喜欢”和“不喜欢”地个人反应;第二,带着步骤一产生地清晰觉知,你只要去探寻眼前的状况要你做些什么就行了。当你不被“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影响时,你回做什么?相较于听从个人喜好,跟随那个更深层的引导回让你的人生走到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作者在这个实验中越来越体验到,其实我们不需要去索取和控制什么,生命本身给我们的已经足够多、足够好了。
我开始去回想,在我生命中出现的那些让我产生“不喜欢”的反应的事情。面对这些我不喜欢的事情,我会中内心升出强烈的抗拒;身体也无法灵活的去处理这些事情,还容易疲劳;表达也会变得生硬或沉默。但是,如果放下我的“不喜欢”,我必须承认有些事情,其实本身都是有正向意义的事情,我抗拒的是那些失败或未知。
比如,之前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项目。我所在的品牌部门需要打电话做电话访问形式的市场调研。一者,给陌生人打电话聊天,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我社恐的一面;二者,我一直对市场调查这个工作有着“无聊”的评判。所以这个事情就完全属于我“不喜欢”的范畴。如果,当时我放下这份“不喜欢”,我得承认这个工作内容本身是为了项目的实现能够有更好的效果,更贴近目标客户的需求。作为品牌部门,远离客户的第一手反馈,对做好品牌推广工作也是不合适的。如果当时,我选择跟随这个事情的发生,也许我会用另一个态度去面对这个工作,收获更丰富和深刻的工作体验。
虽然,我因为喜爱和认可的动力成为了一个讲师。但是,我对总是无法坦然、积极地向身边的人推荐和邀约参加我的沙龙和工作坊。因为,我并不喜欢被人拒绝的感觉。如果去跟随事情的发生,也许我会看到也许生命想教导我,去平安地接受每一份接受和拒绝。只接受那些“接受”,生命的空间是局限的。也许我也可以发现那些“拒绝”也是带着礼物来的。在臣服前,我不会知道生命想让我收获的是什么。如果我对自己的生命给予真正的信任,我才有机会知道。
我带着我对臣服实验的理解,在自己身上也做了一个小的尝试。
每周二是我上中医临证课的日子。我已经好几个礼拜都是回听课程了。对中医知识的空白,让我在直播的时候跟上老师的节奏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是回听有许多内容我都没办法理解和吸收。因此,我对于上这个课程,我总有种沮丧的心情。这次的课程要尝中药饮片,我对于去药店买中药也有抗拒。因为,我觉得店员不会愿意给我打包28个不同的,每份都只要5克的药材。
我放下那些“不喜欢”和“抗拒”,我知道自己是因为对中医的奇妙升起了好奇心和敬重感,所以选择报名了一个我欣赏的老师的课程。只有听课了,买药了,尝药了,我才能够靠近报名课程时的目标。困难的发生没有不应该。我愿意臣服。于是,我立刻走下楼去药店买药。我没有买到所有的药材,因为店员确实觉得我的要求有点莫名其妙和麻烦。最后,我就买了晚上上课要尝的3味药材,花了1.5元。我也按时跟着直播上课了。
这个体验,让我发现了我买到所需要的药材的小窍门——不要一下子买那么多,跟着老师的课一点点买,也不要总去一家店买。我也发现跟着直播,我少了回听的压力,也有了直接跟老师表达我听不懂的机会。
这个小小的尝试,我也没有什么顿悟。但是用行动去替代总是在犹豫的内耗感,还是让我感觉有些爽的。
期待总是容易与控制挂钩,控制总是需要花费力气的。也许放下过多的期待,去信任”生命“本身,更容易以收礼物的心态去面对需要发生的事情。
我的书架上,除了前面分享的这三种书籍,自然有些事因为想要看或需要看,买回来刻意安排时间看完了。一切都很好。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最实惠的学习方式。我对这句话十分认可。虽然现在工作坊的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普遍,体验式的学习时常让人感觉收获匪浅。但,所需的费用、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较多的。那就阅读吧!古人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警世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千遍,其意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真的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