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写一篇完整的文字了,凌乱的思绪和语言曾无数次地在我脑海里跳动着,每每提笔又不知如何表达。窗外下起雨来,雨滴不慌不乱地跳进我的房间里,被温润清凉的空气包围着,索性也就不去关窗了。宛如雨水浸入大地,我用了十多分钟来使内心那躁动不安的自我沉静下来。算一下2017年已经过去236个日子,我才有感而发记录下我的第一份读书笔记......
当呼吸化为空气,我第一所能感应到的便是死亡,每个人的生命标志是呼吸,化为了空气,那么它真实的意思就是死神的来临。如此轻盈的一句话在脑海中停留须臾便又觉得如此沉重。保罗是一位坦诚的讲述者,以他医生兼病患的视角,用文字给了我力量和启示,他的妻子则给我带来一种深思——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这个世界。保罗在他确诊肺癌之后对生命的一些思考,不,应该是自幼接触文学以来一直在探究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怎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通过这本书,使我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自己,正如保罗书中所言:“大多数人的出生到死都是被动的。”按部就班各地上学,朝九晚五的工作,忙着过上小康的生活。从未问过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什么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才是令我感到快乐并能支撑我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的事情?问题出来了,而我却还没寻找到答案。绝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作家身上的时候,难免会让我联想到在字里行间高谈阔论、振臂一呼:"活在当下珍惜时光吧!" 然而保罗的文字却如此平和,既不煽情,也不鸡汤,只是用一种很平实的语言轻描淡写童年的时光和详细叙述了他作为医生从医的经历以及患病之后接受治疗的过程。最一开始读来味同嚼蜡,而后又深思:我阅读到些什么?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这是17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中的句子,也是书名的题词。遗孀露西在后记中写道,“我们身处对死亡避而不谈的文化,而保罗决定毫不避讳地直面死亡,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们所倡导和敬佩的。
1977年出生的保罗·卡拉尼什,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还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医药哲学硕士学位,然后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行医时还获得过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查出肺癌前不久,保罗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能拥有自己的研究室,他还有个理财计划,未来一年收入会翻个六倍,即将走上人生的巅峰。但是生活往往会在你步入正规的时候,给你一个晴天霹雳,2013年,日当正午的35岁壮年忽然被查出患有第四期肺癌。之前保罗接触了无数病人,见识了无数痛苦和死亡,但这次是他零距离与病魔和死神面对面,文字里他一直没有强调自己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对自己的痛苦很少谈及。只是一再的说明了在最难熬的时间里,是文学让他获得了重生:"无论是谁,只要写的东西与死亡有关,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我寻找那些能够把死亡及其意义解释清楚的字字句句。我要从中开辟一条路,好为自己下个定义;我要在其中探索方向,好继续缓步前行。" 保罗对疾病的态度让我备受鼓舞,我曾经面临生活和工作一切找不到答案的漩涡中,在无数个迷茫而夜不能寐的晚上,我起身挑灯拜读文字,再度认为只有文学的世界能一直激励我前行,让我继续成长。这个世界是私密的,我在这里可以触碰到生活的启示,生命的本质。但在父母、情感的世界里,我找不到这些东西。
造物主总是喜欢把高贵的灵魂放在瘦弱的身体里。就像我们喜欢把家里最宝贵的东西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癌症的一个残酷之处,就是这种病不仅限制了你的时间,还限制了你的精力,极大地减少了你一天里能做的事情,就像一只疲惫的兔子在赛跑。这样的情形之下,保罗郑重思考后毅然决然重返了工作岗位,:"查出癌症九个月了,我几乎天天做手术到深夜,甚至到凌晨,一心一意就想要好好毕业,完成住院医生涯、获得教授资格,迎接女儿的出生。"我想保罗不放弃的最重要的动力便是为了保证露西和女儿在他死去后能给她们更大程度上的生活保障。学过医的作家在我知道的有鲁迅、余华、毕淑敏,鲁迅先生认为,医只能医身体,文学则可以医灵魂。在这一点上,保罗的经历其实和鲁迅是不谋而合的。关于“弃文从医”,保罗写到 “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医生的职责,有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以后还可以创造新生活。神经外科对于我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大脑与意识的交缠,更在于生与死的纠葛。我以为,在生与死的空间中,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来采取行动,自身还能得到升华,尽可能地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远离自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在那里,一定能找到某种超然卓越的存在吧?”从这角度出发,上帝也许是听到了保罗的心声的。他躺在曾经工作过的医院里,弥留之际,他说“准备好了”。坦然诚实面对死亡,最后保罗也给出了探索的意义和肯定的答案。
保罗的妻子露西写道:“准备好了。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在露西看来,他被诊断出癌症,就像一把胡桃夹子夹破了她们婚姻中最坚硬的隔阂,让他们重新回到了充满营养的感情的柔软内核之中。她一再也让读者了解到——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一家人都聚在一起。保罗做了决定后,我们抓紧珍贵的分分秒秒,表达了我们的爱与尊重。保罗的眼中泪光闪烁。他感谢了父母,并且让我们保证,他写的东西能以某种形式出版。她最爱对我说“我爱你”。
看到这里我热泪夺眶而出。
这些简单而轻松的时刻洋溢着美好与福佑,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好运,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运气这种东西的话。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幸运,充满感恩,为我们的家人,为朋友的陪伴,为一生的机遇,为我们的女儿,为我们在关键时刻都能给予对方绝对的信任和接受。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和痛苦平衡并存,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
这是露西在后记中哀而不伤的笔调让我看到了人性散发的光辉,似乎也给爱情和亲情做了最完美的诠释。生命是短暂的,就好似某个晨曦微露的日子里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小半生都已经过去,在保罗未完成的回忆录中也映射出被扭曲的我们自己,只顾伤心,争吵,斤斤计较。我想起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 》,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面对得知疾病的噩耗时的无奈、惧怕、脆弱和最后转而再次变强大坚忍过程。未来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想过和纠结:害怕万一哪天我遇上了需要花费很高的钱还不一定能治愈的病的时候,我没足够的钱去医治怎么办?写到这里,此刻我便会心一笑:如果实在没钱,那就不治了呗,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生"呢?与其担心未来牺牲现在去为那些可能的意外做准备,实在不值。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来临时,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过。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向死而生》里有一句话:“与其说他不畏苦难,不如说他早已站在死里看来生。”我顿悟,不知死,焉知生。奋笔疾书的最后几个月里保罗匆匆忙忙地写下了要传达给女儿的最后信息,共勉: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翼,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有。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孤独、生活、死亡的意义,应该是生而为人八小时以外应该锲而不舍探究的话题,带着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继续前行,愿你比别人更明白抓紧时间去爱和感恩!
写于夏日大雨滂沱的一个午后
2017-07-24 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