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ok things deep inside,
So I can see the reasons behind.
“这孩子,回家之后就是出去和同学吃饭,花钱不说了,整天不在家,野的不行”
“她非要学什么电影里,给自己身上弄乱七八糟的图案,自己的身体也不珍惜”
“不行,你必须回来。 ”
“考研啊,当然要考研,不考研你以后怎么挣钱养活自己”
...
又是9个未接来电,赶紧在微信和爸妈说一下吧,刚才去忙了没听到,
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又担心了。不过为什么要打九个,打两个没接不就说明正在忙吗
正要打字,又打过来了,接不接呢。
还是接起来吧
“刚才干嘛的?怎么不接电话?你准备干嘛呢?在哪呢?和谁在一起的?几点回去?”
.........
“你比总统都忙! 微信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吗?!”
.........
“我刚才是和你好好说话的吧? 你看你现在天天都不知道在想什么!”
..........
“我们是你爸妈,我们还不能说说你了?”
.......
最后,两方很不愉快的挂了电话。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圈子,父母的圈子和孩子的圈子。
父母的圈子每天讨论两个话题:一个是,别人家和自己家的孩子去了哪里工作上学,找了什么样的对象。另一个是,别人和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无法沟通,我行我素。
孩子的圈子则讨论:爸妈怎么不理解我们,总是固执的老思想。
对于这个事情,我一开始是不相信的。从小到大,爸妈都是我遇到问题时候寻求解决,遇到伤心事时,寻求安慰,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咨询的对象。可以彻夜长谈,也是一直相互沟通,支持我的决定的模范家长。相比较不让孩子出省读大学的家庭来说,我一直都觉得非常感恩。家庭的矛盾仅在于我想买双Nike的鞋子,爸妈觉得我已经很多鞋子了不给买而已。

可是,理解终究抵不过距离和时间。也可能是四年前上了大学之后我所处的环境氛围和我正处在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年龄段,似乎很多的事物在我和同龄人可以轻易理解和接受的时候,爸妈的脸上却露出了难色。
寒假第一次决定去做海外志愿者。因为以前没有出国经历,甚至出省玩也是和家长一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看自己去出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和体验。家长担心的点是:一个人遇到坏人怎么办?语言不通怎么办?钱财丢了怎么办?.....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出于善意的担心和为我们着想出发。有时候却在“被迫害妄想症”的情况下,阻碍了很多孩子去自主探索外界的路。
以前在组织海外志愿者招新的时候,经常听到的问题是:家长不放心我自己出去,有没有家长陪同的项目。我应该怎么说服爸妈?你们是怎么说服爸妈的?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自己的家长虽然有所顾虑,但是还是选择了相信我的自理能力,支持我去俄罗斯。
我就建议提问的同学去一条一条回答家长的问题,当家长可以全面了解,而不是片面猜测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会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选择。
其实他们所有的顾虑都是因为不了解和自己四五十年的人生经历,不想让我们的人生有任何的差错。
当然这样对孩子也是不公的,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要被家长所决定,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活法,非要遵循老一代人的意愿呢? 难道家长就永远是对的吗?
感恩的是,在越来越多的沟通之后,我慢慢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放手一试。虽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看到别的孩子完好无损的回来了,丙炔成长了。但至少越来越多好的结果产生了。
幸好,家长其实也在努力的跟上时代的速度和尽量去理解我们。
但是,90后和家长的沟通困难远不止此,真实的情况也远没有上面的故事那么轻易的解决。
“不行,绝对不可以”
相信这句话是很多孩子心中的梦魔。毫无来由的拒绝和否定让两边心里都冒火。
“我就是不能接受,什么鬼东西”
“你们这代人就是被西化的太严重了,丢了老一辈的根子”
甚至有更严重的话语
“我们就是老了怎么了,等我们*了你可就爱干啥干啥吧”
可是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说90后,说年轻一代人不负责任,是有问题的一代。可是这些没有道理甚至伤害人心的话语往往是从老一辈人的口里说出来的,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是你的家长,我们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在最开始可能只是很小的矛盾,而且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善意。但就是因为一句两句冲动的话语,矛盾就升级成了恶言相向。
可是作为一个90后,在我身边不乏优秀的,未来将会撑起整个社会的栋梁人才。

ZT比我小两岁,喜欢昆曲,典型的古典文化,为了能去看一场昆曲愿意不看最新的美国电影,把钱拿去买昆曲票。还和学校里的昆曲社的朋友一起登台演出。展现中国的古典文化。
ZY和NN 两个人都是弟弟的姐姐,每次出去一起玩的时候都会想着给弟弟买一些礼物带回家。遇到好看的童装也会拿自己兼职和实习的钱给家里买礼物。
YLS 大四的时候和朋友自己成立了公司,在南京的创业园区经营自己的事业,把大学学的东西真的用了起来,甚至学习了更多。每次遇到相关的问题我都会去请教他。
身边的同学 升学出国工作,都是很努力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把生活变好,去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才。
可是即使是这样,我们在家长的眼里都还是孩子。任何我们了解到的但是家长不懂的就认为是标新立异。午饭吃披萨爸妈就觉得我们被西化了。

其实孩子都非常能理解和体谅家长的担心。但是人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感恩父母为了培养我们所做的一切。但是在父母慢慢变老,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矛盾越来越多的时候,想想最初的出发点,既然是为了彼此好,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忍耐和沟通。
寒假回家的时候,因为一年没见,有很多雷区。我爸妈硬是逼问我到深夜,非要让我“屈服”,但是本意是为了用他们的方法,让我认识到他们的想法。可是他们并没有想过还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先把心态放平,都坐下来,放下自己是父母这个身份,放下控制欲,平等的交流。孩子也要给父母一个学习的机会,社会的发展速度确实给了父母很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从我么的身上了解现在的世界。只有建立在了解的前提下,矛盾才能够被解决和被理解。
当然,说这么都是白讲。我相信遇到事情的还是会重蹈覆辙。
自认为自己和家长的关系虽然是不是还是有矛盾,但是还是胜于80%的家庭关系,提一些建议。和作为一个90后给家长的一些请求。
1. 遇到事情的时候,请不要在第一时间说否定词。给自己几分钟想想事情背后的原因。即使最终不能理解和支持,也请不要一开始就拒绝。
2. 人生经历不一定是做选择的唯一依据,也请尝试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不要因为“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这样”就不允许孩子去选择一条其他的路,毕竟和“我们那时候“相比,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我们那时候”还不用手机呢,现在不是用的好好的吗,社会在进步,思维也要进步
3. 请多给孩子一点信任,理解和自我选择的机会。二十多岁的人,自然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对未来的想法,家长是需要起到“修剪歪枝”的作用,但是也不要让一棵树只是直着长。现在的社会和机遇,可能有些“歪枝”确实更好的成长之路。
4. 鼓励胜于训斥。在你们不知道的时候,孩子经常会和别人感恩你们给于的支持,就和你们在饭桌上总是夸奖自己的孩子最优秀一样。既然在背后都是以彼此为荣,为什么不能更加真实的表现给彼此呢。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没有大面积的传播,但是有很多和孩子相处的很好的家长都是在不停的吸收新的知识和更新自己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我们未来也会变成自己孩子的父母,学习是永不停步的。
和孩子相处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既然这时候对于家长没有经验可以依靠为什么会那么自信觉得自己是对的呢?为什么不再去学习一下呢?为什么说话要以“我就是老了”而开头呢?
感恩大学四年支持我做AIESEC, 很多次的海外实践,外省实习,发展自我的父母。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我想我和父母也心里自知,不言而喻。我们都可以反思反思,是什么促进了现在的我们。
有一句我父亲的话很是在理,他说:
一家人,父母要努力工作赚钱,孩子要努力学习成长,这样每个人做好自己,形成合力,这个家庭才能变得更好更加和谐。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坐下来放下不同代人的成见,好好聊聊吧。
希望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理解,活出彼此最好的人生。
英文博客:https://medium.com/@meilingwu
公众号:SaltAndPepper盐和胡椒

在追求不同可能性的路上从不停歇
相信经历塑造性格
内心正义又柔软
闲下来就崩溃 在路上是解药
最重要的是
有一张永远17岁的脸
听说你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