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即种子用户。
相比有钱有资源的成熟型公司,创业型公司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更为关键,难度也更大。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思考,在老板娘看来,产品的第一批用户获取通常有这样几个做法~
.从竞品粉丝里去挖代表案例:MIUI
雷军、黎万强在很多场合里讲过,小米最开始做MIUI时,第一批用户是小米的初创团队从各大手机论坛中一个一个地筛选、联系和争取的,最终有100名用户成为了MIUI第一版的首批内测体验者。慢工出细活,这个故事或许能提醒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一定要重视第一批用户,他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定要整个团队人一起去挖掘。
再讲一个故事,2012年某浏览器上线前,为了征集第一批的内测用户,悄悄潜入竞品的粉丝群,挨个挨个加好友,最后把竞品粉丝群里的全部用户拉入到该浏览器的内测群中。这招够狠吧!
把市场声量做大代表案例:锤子手机
也许你也骂过老罗,但是一点都不妨碍锤子的用户获取。锤子rom和锤子手机是典型的先把市场声量做大,不管产品做不做得出来,先让市场上满是讨论你家产品的声音。市场关注度上来了,这个时候绝对不愁第一批的种子用户。
这个方法适合有强大的市场公关能力的公司,其实做不做得好都可以一试。但切勿进行虚假炒作。
渠道倒流代表案例:几乎所有大公司的新产品都会这么干
QQ、百度、360,但凡这些公司有新产品问世,必然会看到各种弹窗。无可厚非,互联网时代你做了人家的免费用户,就得接受人家的广告轰炸。360任何新产品一出,360安全卫士给弹个窗,3亿的推送量,不管什么产品都能把量给带上去。当然针对第一批种子用户,不适合弹全量,针对部分地区部分用户弹个100万就够了。
这个资源,创业公司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KOL推荐代表案例:知乎-李开复
早期玩知乎的同学都知道,知乎之所以IT界的用户这么多,跟当年知乎成名之路和注册机制有很大关系。李开复、雷军都为知乎初期做过背书,吸引了大批人到处求购邀请码,李开复、雷军本来就是IT界的大佬,因此知乎的第一批用户也是IT圈的人占了多数。
这就是KOL的资源,非常适合创业公司。请务必抱好投资人的大腿!
硬广砸钱代表案例:有钱任性的XXX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