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超过十点钟了,女儿还没有一点读小i(女儿用来学习英语的软件)的意思,于是我主动跟她说:“今晚妈妈和你一起读,如果有哪个地方很难,如果你读了几遍还是无法通关,妈妈就帮你读。”
一听我这么说,女儿没有了前几晚的拖沓,立马很高兴地拿起小i正襟危坐,在沙发上认真地读了起来。因为这几晚女儿向我抱怨说小i的内容越来越难了,有时候不管读得多好,系统老是不给通过。估计女儿是遇到困难,信心不足了,这时我得适时地拉她一把。
读了半个多小时,差不多已是十一点。该是女儿睡觉的时间了,我和往常一样进女儿房间帮她整理被褥,突然女儿用少有的娇嗔的语气对我说:“妈妈给我唱sweet dreams再走吧”,尽管困得眼皮像挂了千斤锤一般,但一听女儿软糯的央求的声音,我心软了。
一首轻柔的催眠曲唱完了,女儿又要求我陪她睡一会。虽然我心里有些抵触,但最终还是耐着性子说“好”。我以为女儿睡着了,迷糊中,女儿一只小手揽过我的腰,在我耳边轻声地说:“妈妈,我不妒忌弟弟了,你回你的房间睡吧!还是自己一个人睡得舒服。”
她此话一出,我开始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和白天的事联系起来才恍然反应过来。一向独立的女儿今晚那么粘妈妈,一味地向妈妈索要“爱和关怀”,原来都是源于对弟弟的妒忌和对妈妈是否坚定不移地爱自己的质疑。
听了女儿的话,黑暗中我摸摸她的小脸说:“傻瓜,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到18岁还是28岁,弟弟从妈妈这里得到多少爱,你就能从妈妈这里得到多少爱,一分都不会少。”黑暗中,我的手竟划过两行滚烫的热泪。
我被女儿的泪水触痛了,心中涌起了一丝酸楚。女儿该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会如此伤心和难过。
2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昨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就和儿子一起分享新收到的儿童绘本。我把儿子抱在怀里,然后声情并茂地给他讲起绘本里小熊的故事来。我们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学着绘本中的小熊的样子手舞足蹈。
正当我们母子俩全身心地投入在美妙的故事情节中的时候,本来在边上玩玩具的女儿突然跑过来叫弟弟过去玩游戏。我说,弟弟读书到一半,等读完这本书再玩。
女儿根本不理会,试图要强行拉弟弟去玩,我觉得女儿在干扰我和儿子的读书活动,心中的怒火“唰”地就上头了:“你都那么大了,能不能懂点事?”
没想到女儿反应特别强烈,“哼”一声一路跑进自己的房间,并“嘭”把房门重重地关上。
我当时还说这孩子脾气怎么那么火爆,原来是她传递给我的隐含信息我没有get到。她不是真的想要在这个时候和弟弟玩,而是看到我和弟弟其乐融融的样子,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她进一步提出和弟弟玩游戏,我不仅没能顾及她的感受,还责备她,就更助长了她内心妒忌的火苗。
3
为了避免以后再重蹈覆辙,我决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经过深刻地自我剖析,我总结了自己存在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没有洞察到孩子行为背后传递的隐含信息
女儿在我和儿子读绘本时突然提出要和弟弟玩的要求,我以为她在干扰我们的读书活动,其实她想要传递的真实信息是:我被冷落了,我需要被重视。
此时,我如果这样说,会不会更好地被女儿所接受呢?
比如:“妈妈现在正在和弟弟读绘本,中断了故事就不精彩了,要不你和妈妈一起分角色给弟弟讲故事好不好?”让女儿也融入到我们的圈子中来。或者说:“现在妈妈和弟弟在读绘本,等把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们三个人再一起玩游戏好不好?”这样,女儿不仅学会了要遵守别人正在做一件事情不要轻易去打扰的规则,而且也不会觉得妈妈忽略了自己的存在而受伤。两全其美。
二、没有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当女儿要求弟弟去和她玩游戏时,我说的那句“你那么大了,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很伤人,因为它包含了指责和埋怨。孩子对这话的解读可能是:“我真的很差劲,我不受妈妈的喜欢。”如果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消极、懈怠的心理。
妈妈此时更应该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和弟弟玩,弟弟也想和你一起玩。但不是现在,等会读完绘本,我们是玩捉迷藏呢还是玩过家家?”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即使是存心干扰,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再纠缠了,因为妈妈给了他尊重,也给了他选择的权力。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从父母身上获得的满足感。
三、 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懂事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女孩》一书中写到:“10-14岁的女孩,她看起来长大了,但她的内心还是个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心。”
在大孩子心里,自己和弟弟或者妹妹一样,都是小孩。在他的概念里,不应该因为年龄大小的差距而被区别对待。
在二胎家庭里,孩子对父母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的诉求非常地强烈,特别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大孩子。
那么,我要如何更正自己的行为呢?首先,我要摒弃“孩子大了,应该懂事了”的思想。其次,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大人的角度。再次,要经常蹲下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并试图去理解他内心真实的感受。
4
既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二宝的生活起居,又要兼顾大宝的情绪和感受,二胎妈妈容易吗?
养育孩子真的不是仅仅让他单一的由一个年级升入一个年级,也不是从一门功课转移到另一门功课的学习上。它从来都不只是个简单的系统,而是一个充斥着各种突发情况的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是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送到学校就好了,更不是孩子学习成绩差,把他送到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就完事了。
养育孩子真的不能偷半点懒。你今天偷的懒,会在你年老力衰时,加倍地给你偿还回来。
平凡如你我,何以解忧?老老实实地怀着一颗谦卑的心,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是正道。遇到问题时,既要充分地给予重视,又要做到不过分焦虑,多观察、多反思、有必要时甚至可以向相关的专业人士咨询、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会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人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