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依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01
“我是谁?”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我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是我选择了世界还是世界选择了我?”
“时间是否有长短?宇宙是否有尽头?”
“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
告诉我,这些问题,你们也都想过。
Busy姐刚看完刘慈欣的《三体》。
花了三天的时间,连续着看完了。
让我花一分钟打开脑里的字典,搜索一下词汇,来表达我沉浸其中的最精准的感触。
搜索中……
“震撼”。
没错,就是震撼。
02
书名:三体(典藏版)
第62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奖
作者:刘慈欣
亚洲首位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
一部涵盖了科学、哲学、历史的科幻小说,深厚的科学知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将中国上下5000的历史与宇宙150亿年的现实融合在了一起,把人类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世界科幻“雨果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以一个文科生的知识体系通读这个作品,实在颇具挑战性。
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史,需要历史的知识作为基础;人类思想的矛盾和精神的追寻,需要哲学的知识来指引,宇宙大文明系统,需要自然科学的知识作为支撑;微观宇宙中粒子结构的多维视角,需要天体物理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
小说里面,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冯·诺依曼的量子力学和博弈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理论,墨子的东方学派思想,以及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名誉之争,还有周文王、纣王、秦始皇、格里高利教皇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全都巧妙地融合到了各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里。
我到现在都说不清原子、质子、中子等元素的核式结构是什么样的,纳米又有什么作用,宇宙文明的点状化思维在我的认知里也是空白的。
以至于我极其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科学和物理。
为之意外的是,作为文科生的Busy姐,全程入了迷。
哪怕是自身知识体系缺失的那些部分——关于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分析的阐述,我连标点符号都不愿跳过。
《三体》无疑打破了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固有印象。
既有小说的生动,又有科普的正确;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论文的严谨。完全技术细节化,没有形而上学的影子。
这是中国科幻小说带给我的惊喜。
03
我是个科幻迷。
绝大部分的科幻迷,是理科男。
偏偏,我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文科女。
喜欢科幻是源于学生时代看过不少的科幻电影。如经典科幻片《盗梦空间》、《黑客帝国》、《2001:漫游太空》、《星球大战》、《E.T.:外星人》、《第五元素》、《楚门的世界》,等等。
不一一列举了。
《三体》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科幻读物。
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是将精神的东西物化,而小说能给人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源于读者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我们对内容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原有的认知水平,而不只取决于内容本身。
说实在的,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写书评,甚至是读后感。
我是无知的。
吸收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孤陋寡闻,越是明白自己的不足。
我的个人知识体系太微小了,阅历太匮乏了,视野太狭窄了,思想太浅薄了。
这三天,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里,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的冲击里,我隐约感到,有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些新的东西、从未认识过的东西,在我的脑子里,蔓延、驰骋,为我的眼睛和心灵同时打开了一扇门,挣脱着思想的桎梏。
我又是幸运的。
幸运的是,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视角,领略到了小说的魅力。
更加幸福的是,我能够自在地阅读,用思想拥抱整个宇宙。
04
Q1:你相信有外星生物存在吗?
这个问题,不只是天马行空的Busy姐,你们也一定都有想过。
我是个无神论者。
从小,对于不曾亲眼目睹的事物,我是坚决否定其存在的真实性的。比如来自于周遭群体口中的鬼魂与神灵。
政治与哲学专业出身的我,到现在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原则。
当我开始反复推敲“世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这句话,我开始慢慢理解,何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人不会相信他的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我始终相信。
Q2:如果存在外星生物,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
三体问题,指的是三个质量相同或相近的物体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到现在已知的是,三体问题不能精确求解,即无法预测所有三体问题的数学情景。
小说以天体物理学的逻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
多少在人类看来是正常甚至是正义的行为,从整个大自然的视角看,是邪恶的呢?
人类世界的人明白,人类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当人类对人类世界开始绝望,借助人类之外的力量,成为拯救人类唯一的希望。
可即便是在三体世界,一切都是为了文明的生存,生存是一切的前提。
为了整个文明的生存,对个体的尊重几乎不存在,个人不能工作就得死;三体社会处于极端的专制之中,法律只有两档:有罪和无罪,有罪处死,无罪释放;一切可能导致脆弱的精神都是邪恶的,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没有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甚至连爱情也不能表露和倾诉,精神生活单一且枯竭。
在三体世界,死亡(脱水烧掉)是微不足道的惩罚。最大的惩罚,是活到失去希望的那一天。
作者刘慈欣认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那么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文明中生存呢?
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
我开始期待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Q3:基础科学重要,还是应用研究重要?
这个问题,等同于——理论重要,还是实践重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物质深层结构的研究是其他一切科学基础的基础。基础科学上说,物理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均匀的。
然而,当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物理学理论,从阿基米德原理到弦论,以至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科学发现和思想成果,统统被实践所推翻。
当超自然的力量建造了一个科学逻辑无法解释的宇宙,当三体文明在地球成为宗教信徒的崇拜对象,当非科学思维压倒科学思维,导致整个科学思想体系崩溃。
一切的一切都导向这样一个结果: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那么物理学也不存在了。
这意味着,我们一直拥有的世界,不是我们的世界了。
这意味着,世界观崩塌,人生观毁灭,价值观丧失。
这是一部影响人的世界观的作品。
05
小说的本质是什么?是时间。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可逆转的损失。
小说和电影,之所以有种动人的感伤,是因为随着故事的一秒秒推进,那损失的分量也就变得越来越重——无法倒转的人生,无法重做的决定,无法增补的陪伴,无法弥补的伤害,它们如同一个个浪头,把我们拍离要奋力游向的岸边。
《三体》开辟了一条新的思维途径,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找出科学的局限性,试图确定科学对自然界的认知在深度和精度上是否存在边界。
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就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
与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我感觉自己就是那比喻成虫子的人类:无比渺小,却生生不息。
同样悲悯的感觉——地球的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蚂蚁。
同样矛盾的心态——有时觉得生命真珍贵,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时又觉得人是那么渺小,什么都不值一提。
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着生命的尊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
最后,此文谨以一个文科生的个体思维和有限视角,向《三体》致敬,向中国科幻小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