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目是一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给大家,也算是简单复盘,因为这本书让自己成长很多!
曾经写文说,人最好的姿态是不要有限制性信念,因为那样才能活到真正的自由。
无论睡觉还是起床,无论吃饭还是节食,无论购物还是断舍离,但那时的想法仍然是有局限的。
本书里说的主要目的是,让你在人际关系当中,如何做到少有限制性信念,获得内心的自由和人际关系的自由。
孔子曾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哈哈,理解了书中要义,也许我们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不到七十岁就能实现了!
要求自己善良其实就是一种局限。善良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只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观念,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
有的人是要求别人更多的,有的人却有信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于是他更加用力的要求自己,或者说限制自己。
但事实上,在自己被压抑和不情愿的限制时,他对于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就更多了!
要对别人好,要忍让,大人不能欺负小孩,要勤劳,多担当……所有这些都是一元化要求,就是限制。
只有这些人就不得自由,也没法活出生命力。
对于世界和他人,他自己也不会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关于这个这些我也是慢慢学习,体会,实践得到的观念。
比如有一次陪着小宝练武术,孩子们练着,我在旁边看着手机书,看的特别投入。
也有另外的几个家长陪着孩子的,有的看手机,有的闲聊天,还有人陪大孩子练武带着小孩子,小孩子在到处跑着。
突然一秒钟都不到我的手机到了地上,我马上反应过来,是有个小孩拿着泡沫鞭子(武术垫子四边拆下来的条儿)故意打我的手机。
因为那力度很大,动作又准,而且当我拿起手机,抬起头来看他的一瞬,他不是害怕的样子而是挑衅的表情。
我很快转动心念,以前都是要求自己不要欺负孩子,只能爱护和理解他们。
但我马上转念,说“谁家孩子这么不懂事!把手机摔坏了怎么办,还差点打到我的脸!”
小孩儿这下怕了,本来活蹦乱跳的表情,一下子僵住了。
一男一女两点大人停下谈话赶紧过来,女的说“怎么了?怎么了?”
我简单描述一下情况,然后跟孩子说:“我刚刚的反应也许吓到你了,对不起。可是你故意打掉我的手机,也不对,你应该跟我道歉。”
然后女的说了“跟阿姨说对不起。”
孩子就是不说,硬梗着脖子。男的赶紧哄孩子,说没事没事,把他拉到一边去了。
然后大人也嘟囔了些什么就走开了,我也没有想再多说什么。
只是想着给了这个调皮小孩一次教训,对他多少是会有些帮助的,没想着要改变大人,那是很难的。
就当我是一堵墙,孩子故意撞上来,他就会碰壁,这么简单,我想我是帮助了他。
而且如果像我以前一直限制在“大人不能欺负小孩”的信念里,就只是助长他对于世界和规则的错误认识,还有我一定会憋屈自己,攻击性的生命力不能展现,就会向内攻击自己。
作者说,人们一般会把攻击性认为是破坏性,这是不全面的。
作者沿用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观点,攻击性是一种生命力,并且做了延伸和更好的诠释。
攻击性不只是破坏性,它还是生命力的一部分,没有人会没有它。
它是指想得到而没有得到时产生的情绪和自然反应,无论是具体东西,还是被尊重被看见的心理需求。
这当然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会经历挫败感,而且好多时候都是关系中,互动中产生的。
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很好的恰当的活出自己的攻击性,这一生命力。
有的人,控制不住自己,不能很好表达,把攻击性活成了破坏力,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暴力,破坏了他人的尊严和存在,也破坏了两者的关系,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受破坏程度也不比对方低。
因为看不见的心灵层面也符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律。
有的人,自己感觉到自己的攻击性,其实就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愤怒。
就像一个小婴儿,喝了饿了,拉了尿了,而别人不知道,没人理睬。
小时候还会大哭大叫,可是现在是成人,他被无数次教导礼貌,教导隐忍,所以就不会像小婴儿一样哭闹,也不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可以有力量反击。
但是他的攻击性就向内转向自己,他一边抱怨别人无理,一边恨自己软弱。
他更加的不能被看见,自己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生命力不断向内缩减,直至生病,甚至死亡,因为生无意义。
没有自己活着的空间了,可是这也是自己造成的。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比较一下,第二种更不可取。
因为如果你用破坏力来诠释你的攻击性生命力。
你是在勇敢的反应,自己是一个灵活的生命,会从回应里得到经验教训,和改进的念头。向内攻击,最终指向死亡。
如何合理表达攻击性,让生命力流动起来呢?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爱。
爱自己,也爱他人。
把自己的不满,用攻击性表达出来,是爱自己的表现。
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是爱他人的表现。
作者是这样描述爱与攻击性的关系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也可渴望被爱;渴望看见,也渴望被看见。”
“攻击性是缺爱,没有被看见时,产生的生命力。这股生命力有很强大的力量,运用的好就是创造力;没有运用好,就是破坏力。”
“比如:我想要朋友尊重我,他却忽视我;我想要我的孩子回家看我,可他只是跟他的女朋友在一起,连个电话也不往家里打;我希望丈夫有空,能陪陪孩子,可是他总是那么忙,还冲我发火;我希望我的领导公平处事,可他总是一味偏袒。”
所有这些时候都会启动本有的攻击性,攻击性代表着丧失的历史,攻击性越大丧失的越多。
这时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爱。
学会爱的最要的事情,是面对惨淡的过去,哀悼曾经的丧失。
这其实也是告诉自己活着的真相之一,就是不断的失去。
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昨日不可追一样,要培养更高远的境界去接纳,包容。
这一点上的建议有,找到身边高能量的人,他会带你一起做到这一点。
或者自己看书学习,还是变相的找到高能量的人。
总之自己需要想办法链接到高能量,才能做好这最重要的一点。
还有建立各种丰富的关系,生命本身的丰富多彩,就会滋养到你。
学会爱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放松身体,安住当下。
当你放松身体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和他人建立连接。
因为你放松的时候,就是没有恨,没有怨,没有嫉妒,没有占有的空无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可以含纳一切的状态,多吸引人呀!
不是吗?要想放松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关照你的呼吸,做深深地腹式呼吸,并且感受你的呼吸,看着它听着它。
试试看吧,马上回归当下,周围的一切都一 起跟着回归,还有你的心。
放松自在美好!
敞开你的心,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我们去触摸,去连接。这才是活着,活在当下,也活的自在包容。
学会去爱的最后一条建议是,带着恐惧与他人连接,主动表达你的善意。
很多人都恐惧亲密关系,会在关系里保持距离。
离远一点,自然是安全,但是也会更加孤独,有时候让人空虚。
因为恐惧就不去链接吗害?当然不对。
大多数人对亲密关系,又渴望又怕。
那么除了找一个人看见你,不断一在关系中修复伤口,我们还可以在勇敢点,带着恐惧主动表达善意。不断的探索交往的边界。
建议使用的表达方式是,客观的描述一个你观察的相处的过程,共情对方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
这一点跟《非暴力沟通》说的是一个意思。而且我昨天刚刚娴熟的运用了一次,是和我家老公的一次真诚的对话。我还写文了,就是昨天的《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都很神奇》,大家可以回头看看哦,一定会给你一些启发的。
表达攻击性有一个常见的情景就是说“不”,有的人总是没有办法拒绝。可是现实情况是,经常会遇到越界的人,过度要求的人,过度依赖的人,你怎样说不呢?
究其根本原因,所有不能说不的人,都是价值感低的人。他过度付出,随便答应,因为他不想失去他人心中美好的形象,他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有存在感价值感,他还会认为别人会像他一样脆弱低价值感,一旦遭遇拒绝会毁灭或者坍塌。
所以想有力量说不,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追求和努力,在你想要的,喜欢的,擅长的方向上,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而不是别人无论什么类型的请求,你都有求必应,然后再为难自己。同时,你强大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也没那么脆弱,或者他需要被拒绝来认清现实,也强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