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乐、爱好中都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却要求他在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专注力,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大家一直都宣扬着要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加倍努力工作,甚至以“勤劳刻苦的中国人”为座右铭,心里想着家庭,亲人和孩子,一股脑全身心投入工作,投入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倒不是贬低或否定这种想法,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需要努力工作,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一个人的努力付出,换回一个家庭的美好生活的情况,但本文并不主要讨论这种情况。我想说的是:在现在略显浮躁的社会下,对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造成的影响中,有些很深很可怕的思想正在光明正大的传播着,就像大家熟知的“我这是为你好”一般,被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人肆意传播着。
眼前的迷雾,用问题拨开
《成功学》、《领袖学》在书店中大行其道,常人眼中的“成功者”被访谈时总是自谦、低声的说着:“恰逢其会”、“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运气好点”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却没有花大篇幅来讲述和讨论,毕竟中国的处世哲学中“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哲理,如果和其他“成功人士”讲的不一样,只讲述自己的个人成就,仿佛第二天就会有铺天盖地的舆论将自己淹没一般。
在这种那种的“成功人士”语录影响下,若不巧正处于一个功利心浓厚的氛围中,亦或是书读得不够多,被亲戚长辈的期望沉重的压在地上,心中的天平保持不稳,便向着“成功”眺望瞩目,将身边的自己拥有的,在可笑的曲解了“有付出才有收获”这句话后,视为成功路上必要的付出和代价,同时愚昧的相信着“我已经舍掉了这么多,我一定会成功”的白日梦。
年轻人在中年人和老年人眼中似乎一直都贴着“不听劝”的名牌,殊不知他们年轻的时候,这个名牌也贴在他们身上。但是总有聪明的人,经过自己的思考,不会简简单单地被心灵鸡汤和一时意气蒙蔽双眼,他们会思考、会去看、会对比、会理性的看待周围的世界和人们。这些人从不排斥自己的缺点、短板和愚蠢,因为他们知道
能看得见自己的愚昧才正好证明了自己并不愚昧。
问问题是他们最明显的共性,甚至可以从问的问题中看出这个人的思考和思想中的闪光点。就像社会常说的“有努力就会有回报”,然而现实会给深信这句话的人好好上一堂课,于是就有“有努力也不会有回报,因为XXX”的言论,宣扬“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这些都是典型的内在精神世界如蛋壳般清脆,被现实稍微一碰就化为飞灰,心理上逃避,反映到现实中,相由心生,那这个人也不会有太大的冲劲和强力的心灵力量。会思考的人面对同样的话总会多一个为什么,固然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对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努力则一步也无法前进,咫尺天涯,人生无望说的就是如此;努力则至少有了方向,前也好,后也罢,有了方向,便有了一丝丝可能性,就算绕着世界跑一圈,终究也还存在着成功的烛光。
问问题只是第一步,看破世间眼前的薄雾,最先受益的正是自己的内心和定力,有了一点定力,便不会轻易被谣言、伪鸡汤所干扰。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很聪明,一点希望、一点曲解,就能蒙蔽双眼和心灵。
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时,就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问问题的人很多,能养成习惯问问题的人至少对自己的思考是毫不吝啬的,多想一点和在多想一点是他们内心的执着,当这些人继续深入思考的时候,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越过一个界限,一个只有幡然醒悟才能发现的界限,这个就是自己的知识积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人都背诵全文过,如果记性好点的还能回忆起来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的释义。当思考过多的时候,特别是当思考过于深入的时候,自己的知识积累将不能继续稳固的支撑自己的思考体系与认知边界,走火入魔、形成执念,无论哪个词都不是什么好话,但都可以用来描述严重时的这种情况。
有的人比较机警,在身边人无意提点下就能醒悟过来自己的状态正在走偏;有的人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自信,这种最易形成执念,他人的劝告不太容易听进去,对自己的思考结果和推断过程有着迷一样的自信,这个时候,稍有些严重点的冲击和刺激,他的行为便会在扭曲的思想下被带上莫名奇妙的道路,为什么说莫名奇妙呢?因为事后,这个人自己可能都难以解释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动机。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读书的重要性了,并非此时要停止思考,而是放慢思考,让自己的思维回头等一等自己的知识基础,两者并列前行才能发挥出两者应有的作用。
书是精神食粮。
就像食物一般,有垫肚子的干粮、主食,也有配套的小菜、点心,有硬货大鱼大肉,也有调理的药食同补。书也不例外,小说是点心,传记是药食同补、漫画是小菜、史书是干粮硬货。闲暇时,读读小说,感悟书中人世情感,不失为一种放松之法;遇上处世难题时,看看人物传记,与自己所面对的困难相互比较,能从他人的做法和思考中获取一点自己的收获;执着与小处无法放开自我,无法纵观全局时,看看史书,看看以百年记历史长河的变迁与感慨,回顾自己手头的蝇头小利,回眸一笑,与天无关,与地无缘,于己,有那么重要吗?
有人读书如细嚼慢咽,有人读书且一目十行。只要自己畅快,哪种方法都无所谓。一目十行未必不能将书中的精华汲取,细嚼慢咽可能也因过于注重当下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有些事情上的确没必要安排的整整齐齐。
当,思考时圆润自然;当,面对每个深思的问题从容面对。那么,便知道可以继续往下潜入了。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思想进化的路上永远没有穷尽,人的脑海中蕴含着整个宇宙。但人的肉体还是要吃饭睡觉打豆豆的,现实生活中无可避免要做一些事,让自己能活着继续探寻思想的深远。“纸上谈兵”、“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便是用来描述一些不能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的人。
这类人可能并不是没有能力,可能并不是天真单纯,仅仅是他的精力过多地放在内在精神的构建中,而忽视了外在行动的重要性。对比,就是一个尽快保持两者平衡的很好的方法。人对于在某方面和自己相似或者一致的群体或个人 ,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上文中的“会问问题的人”其实也具备这方面的直觉。可能仅仅是一个想法的展示,或者一次简短的聊天,他们立马就能感受到对方和自己之间的差距,以及在思考角度上是不是同一类人。
人,数量那么多,以至于总有比自己更好的人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当遇到一个“同类”时,如果用上对比的方法,就会发现对方身上自己马上就可以学习的闪光点,既然思想上相差不多,或者有望追上,那为什么行动上对方就会比自己要好呢?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是促进一个人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拉到一个水平线上的有力工具。
其实没什么复杂的,其实没什么过多的理论,其实没什么未知和陌生。
就如,在推导出如此简洁优美的公式前,无人看破纷繁复杂的质能转换关系(当然,不否认其推到过程并非一般人能完成)。
或许也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重建思想和行动的平衡,那就是另一种思想在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