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读了八月长安写下的一些文字,特别是她写的关于自己暗恋的原本——《漫长的道别》,文笔特别优秀,情感描写细腻,共情力强。
八月长安,当年的“哈尔滨文科状元”,几乎看遍了她的“振华系列”校园小说,最近看了她的高考满分作文,确实很牛,很厉害。
能够写出一篇满分高考作文的好手,绝对是厚积薄发的“文学爱好者”,将议论文写成了“散文式议论文”的形式,古今中外素材信手拈来,紧扣“题心”,娓娓道来,绝对惊艳!
我想,作文满分高手,就算接近满分的好手,从来就不是背套作文模版的普通孩子。而可惜,现行的初中语文教育,还是“套作文”的模式,我觉得有点可悲。写作文的灵气,就被这样背套模式给磨光了吧。
我想,当年的八月长安,应该从来没有套写过作文吧。
回想到三十年前,我的初中生活。记得每每考语文,每每写作文,我完全就是临场发挥,从来没有背套过写过的作文,而且那个年代,我的语文老师好像也没要求背套过作文……
对于我来说,就没有背和套过作文的经历。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个头矮小,齐耳短发,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很有气质的一位中年女教师。
从小学开始,我的作文就很出挑,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到了初中,也不例外。文字和写作,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浑然天成的“优势”。
现在想来,其实我的作文写的并没有那么优秀,但马老师就是偏爱我的作文。我记得她拿着我的语文卷子一边读作文,读着读着就觉得不够流畅和通顺,然后竟然还给我再次扣了一分,两分。我想,那也是她对于自己“偏执”的妥协吧。
果然,临场写的作文,还是有不少瑕疵的,但并不影响马老师对我作文的“偏爱”,甚至包容我每次的“临场发挥”……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啊,会逐字逐句地修改,但绝对不会告诉学生去程式化地套背作文,允许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灵光闪现”,自由发挥……
她依然固执地偏爱着我的作文,但其实并不偏爱我本人,把我分离出了原来的班级。
可是,她的偏爱依然围绕着我,不放开我。初三的第二个学期,她竟然找到我,让我写一篇写作的经验给她班级的学生看看,让他们学习我的写作方法,学习我的优秀作文,我竟然欣然答应,写了洋洋洒洒的几页纸。当时的我啊,多么单纯而真诚啊!
我时常想起那个十五岁的自己,内向胆小,不善言词。那个几乎每次作文都会被当成范文朗读的自己,那个写了演讲稿,却不敢上台演讲的自己,那个因了那篇演讲稿,而被班级两大演讲高手争夺作为决赛作品的自己……
我的作文真的写的那么好吗?绝对不是。要跟“写作高手”相比,我还差的很远。其实写好作文,是需要很高的天赋,还有日积月累的阅读量的加持,才构成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的才华横溢的万分之一吧。
我的写作,很一般,不出彩,也不惊艳,但自认为很真诚。因此,我比较排斥“套背作文”的功利化模式,也不喜欢那些“标题党”的公号文。
我女儿的作文从来没扣到过十分以内,但她文笔细腻,比我文辞优美,但从来没有获得过高分。我想,是因为她不愿意套写作文,也赶不上“题材新颖,注重场景氛围细节描写”等得分规则吧,更谈不上是老师眼里的“模版作文”的样子……她其实是喜欢写作的,但不喜欢写成规定作文的模样,她可能更喜欢自由式的发挥吧。忽然,我对于现行的写作模式感到些许失望和悲哀,似乎如今的写作,只需要获得“扣分少”的那个结果,而不在乎写作过程中孩子内在的灵感的火花和自由发挥的愉悦感。
“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存在即合理,还是祝愿宝贝在接下来的二模考试,以及中考考试中,考语文的时候,特别写作文的时候,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妙笔生花,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