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人们不重视教育,神童沦为普通人;千年后,人们重视教育,同样还是神童沦为普通人。这是为什么?
《伤仲永》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散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没有得到学习的机会,而沦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北宋至今已有千年,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已众所周知,基本上没有哪个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报个不停,都生怕孩子学的不够。
有个叫曾学梅的母亲,也深之学习的重要性。她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她儿子魏永康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她就教儿子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尽管魏永康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教育还是取得了不少效果。在母亲的倾心教育下,魏永康从2岁开始,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还只有2岁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连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的魏永康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这样的进步速度,堪比火箭。按照这样的进度,魏永康就算没有大的成就,也至少会有高学历。但是,反转的事情来的也快,魏永康到了中科院不久就被劝退了。
一、为什么还会“伤仲永”?
网上很多人说魏永康的事情,是现代版的“伤仲永”故事。魏永康的命运跟方仲永很像,都表现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方仲永是没有得到学习机会,所以沦为了普通人,但是,魏永康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和方仲永的情况完全相反。
他的母亲高度重视教育,他自己也非常喜欢读书,也有良好的学习机会,为什么最后的命运还是跟方仲永一样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魏永康的母亲是怎么教育儿子的。
原来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他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读湘潭大学时,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最后被中科院劝退的原因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
很容易看出,魏永康母亲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没有让魏永康学习生活技能,以致于缺少自理能力,很难融入社会。网上很多人对魏永康的事情得出的结论是:不仅要学习,还要会生活。他们看到的重点是中科院劝退原因的前半句“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我觉得重点应该放在后半句的“知识结构”上。
二、如何不再“伤仲永”?
像魏永康母亲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家庭都有,是一个普遍的观念,但是做到如此极端的地步不多,像魏永康这样极度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还是少数,大多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理能力,虽然说自理能力大多还是偏弱。
在受到的教育理念一样——重视学习,又不缺少自理能力的孩子,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很普通呢?跟“方仲永”又有什么区别呢?重教育的呼声已经喊了一千年,魏永康的母亲重教育的决心和行动达到了顶峰,为什么还是出现了“伤仲永”?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只是认为魏永康是因为缺少了生活自理能力,而成为了“方仲永”,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深度还不够。
我认为,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多元思维。
三、什么是多元思维?
魏永康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是他知识结构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他补上了这一方面,是不是就足够了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先要弄明白三个概念:什么是知识?人生轨迹是怎样的?什么是学科?
1、知识是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知识,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知识是什么?我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学校里教的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吗?除了学校教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学习其他知识吗?其他知识又学什么呢?
如果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就开始不停地学,这就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什么东西能吃,吃多少,就开始往身上吃。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的确也不怎么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很多人“三高”。同样的,不了解知识,就开始学,一样会出现问题。
知识是什么?我认为知识和食物一样,是输入给我们的能量,食物能让我们有能力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而知识能让我们有能力处理生活的各种问题。
现在很多人理解的学习知识,就是考大学、学技能,而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有个好工作,将来能有好收入,能过上好日子。这样认识知识,仿佛就是把知识看成了分数,看成了一个获得好工作,高收入的敲门砖而已。并没有认为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问题、思考决策的工具。
中国现在面临着向高科技转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注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像过去只看文凭的时代将会过去,未来将会更看重的是实打实的能力。
不光是因为国家转型,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是解决了工作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就没有其他的烦恼和问题了。比如工作以后,将面对如何把工作做好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知识来应对解决。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将会更为严重。还有养老金缺口、老龄化严重、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等问题更加严峻。过多的压力和责任必然影响婚姻和育儿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才能处理。
所以,饮食讲究多样性,才能保证营养的需求,知识也是一样,需要多元化,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都有。所以,我们还应该认真看清一下我们的人生的轨迹大概是怎么样的?
2、人生的轨迹是怎样的?
很多人希望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进入一家好的单位,收入可观,然后结婚生子,过上好日子。
可是生活的轨迹可以是如此的简单和一条线吗?很多人相信每天努力一点,就可以进步一点,长期下去就可以越来越好。可是这样的想法也是有问题的,很多人发现努力并没有收获,并没有看到自己成长,从此怀疑自己,自暴自弃的人大有人在。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学习和生活都不是线性的,学习的曲线和复利曲线很像,很长的时间内努力了并没有明显的成长,但是只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突然进步很多。
而人生也是如此——并不是线性的,常常是努力奋斗了很久并没有什么改善,有时又会突然的大起大落,会因为家人的突然生病,疫情的突然来袭,导致生活质量断崖式的下降。
在如何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问题上,查理·芒格说过:
应该避免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染上艾滋病、在路口和火车抢道以及吸毒。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避免邪恶之人,尤其是那些性感诱人的异性。
这些貌似调侃的回答感觉像是玩笑话而已,但实际上它如实反映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想要获得成功不只是会经商投资,甚至经商投资都不是获得成功和幸福最重要的因素。
而有钱人的财富也是非线性的,可能是因为公司的上市成功,也可能是突然成了网红,就连巴菲特也说过:
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
所以,人生的轨迹是非线性的,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思维去理解和处理生活的问题,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笑话。就会像芒格常说的一句谚语: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
这就是因为我们往往只是学习了某个专业、某类学科造成的。
3、什么是学科?
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比如我们想描述一个红色的大苹果。用数学描述:数量是1个;用物理学描述:质量是300克;用几何学描述:形状是圆形;用美学描述:颜色是红色。对于现实生活中简单的一个苹果,如果我们只是用某一个学科描述的话,只能描述苹果的某一个方面,而只有运用多个学科,才可以相对完整的把一个苹果描述全面清楚。
有一些人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不理解,比如为什么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很多人还是不会早睡早起?有这样疑惑的人,是因为只用了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只用到了医学一个学科的知识,早睡早起在医学上理解肯定是一个需要做的好习惯,但是还需要用到心理学才能明白,人是有惰性的,改变一个习惯并没有那么容易,如果再用脑科学解释的话,说明做不到早睡早起的人是不会运用自己的大脑支配自己的行为。
还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听从特朗普的建议而去喝消毒水?那就是说明喝消毒水的人缺乏医学知识,而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奇怪,是因为你有了这方面的医学知识。而你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是因为缺少了心理学知识——人容易相信权威。所以都是因为用了单一学科的知识理解事情,才会出现问题。
2022年世界杯又开始了,大家又在讨论中国足球队为什么没有进入世界杯。有人说是因为球员素质太差,不努力练球,常爆出球员进出夜店。还有人说是因为中国足球的市场化不够,制度出了问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还有科学作家万维钢说,数学家已经研究出了最高效的足球进攻网络结构,但是因为中国足球队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了,球员也没有办法运用最高效的足球进攻方式,在数学算法上就已经输了。
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中国足球队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仅仅是解决一方面是不够的。解决了球员素质问题,还需要提高他们的球技,以及需要有激励方法。光靠市场解决问题也会出现问题,当利益足够大,一样会出现资本操控市场的问题,不能缺少政府的扶持、管理和监督。就算知道了最好的进攻方式,也还需要有落地的具体实施方法。所以还是需要运用多元思维,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好这个复杂问题。
这种运用多种学科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多元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来的。
所以,现在可以回过头来回答魏永康如果有自理能力,是不是就足够了?不够,补上了自理能力只是可以应付生活的吃喝拉撒问题,但是生活还会遇到很多其他问题,同样需要补上相应的知识。
四、 不学习多元思维模型可以吗?
前面我讲的很多都是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的例子,有人可能会觉得:遇到问题多了,肯定需要多学其他知识来解决,但是我的工作就是教英语的,我就想把工作做好,专心学习英语就可以了,没必要学习其他知识,其他知识对我提高英语水平也没有用。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请问音乐与英语有什么联系?理科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写作与美术有什么联系?
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联系吧。音乐是陶冶情操的,一般学校上音乐课的次数都很少,英语是交流的语言,是学校的重点课程,两个没什么关系。理科不考历史,不用学,一般理科生都不喜欢历史。写作与美术可能有的联系是,美术课经常被占用,用来上语文课吧。开玩笑的,下面我来讲下我朋友的事情。
1、音乐与英语有什么联系?
我有个朋友,从小到大都喜欢学习研究英语,长大后做了英语老师。不过,他兴趣广泛,也喜欢拉小提琴。他学习小提琴纯粹是喜欢音乐,但是,没想到他通过学习小提琴的乐理,促进了他的英语口语能力。他发现小提琴的发声理论,与英语的口语发声很相似,他把小提琴的发声理论迁移到了英语口语上,从而提高了他的英语口语能力。他发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通的,音乐与英语在底层的逻辑是相似的。
2、理科与历史有什么联系?
我本人是一个理科生,读书时一直很讨厌历史,感觉历史没什么用。长大后,无意间看了台湾大学吕世浩老师的历史课,大开眼界,才发现原来历史那么有趣,并且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吕世浩老师教历史的方法,和我们一般学历史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我们都是背历史时间和事件,这样学习枯燥乏味,一点意义也没有。而吕世浩老师讲历史,会在关键时刻合上书,让我们自己想一想,如果我们遇到了历史人物当时的处境,要如何做选择?这样就很有意思,而且这样学习更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难怪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喜欢历史。
查理·芒格就特别喜欢人物传记,他也特别提倡用人物传记来学习知识。他说过:
“我本人是个传记爱好者。我认为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伟大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那些有杰出思想的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吕世浩和查理·芒格不仅发现了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还能利用一门学科促进另一门学科,那怪他们都能成为厉害的人物。
3、写作与美术有什么联系?
美术课从小都被教育是一个不重要的学科,所以也不知道美术有什么用。但是当我想学习写作,参加了李笑来的写作课程后,我才知道,原来写作与美术有那么紧密的联系。
我们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非常美,多处的景物描写,很有画面感,完全可以照着画一幅画,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知道了什么是美,那么不管是写作,还是画画,都可以做的很好。
所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不会阻碍我们的学习,反而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能力。有些学科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如果能找到问题的本质,就可以跨学科找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而我们想要看清事情的本质,就需要理解这样一个公式:
理解力=思维的多样性×思维的深度
我们拥有的思维越多,我们看事情就越全面,也就理解的越清楚,就像前面我用多学科理解一个苹果一样。而我们的思维深度越深,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事情就能找到关键。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理解力的高低,和多样性、深度两个因素有关。只要提高一方面都可以促进理解力。
假如一个人学习的知识很广,那么这个人遇到问题,就可以借用丰富的知识找到对应的知识解决问题。而如果一个人对某个领域学的很深,就容易看到事情的底层逻辑,遇到其他问题时,就可以触类旁通,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因素可以互补,但是多样性会有一个最小值。不管我再怎么强调事情的底层逻辑的相通性,有时某些事情还是不能联通的。比如,对于一个从没见过红色的盲人,我们永远也解释不清楚红色是什么样的。
所以,想要提高理解力,多元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芒格说的: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重要学科呢?有多少个重要学科?我们需要学习多少思维模型呢?
五、究竟要学多少思维模型?
很多人不想学习那么多学科的知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觉得:知识太多了,学不完。
据查理·芒格自己估计,他大概拥有100种思维模型,这些模型重要的包括: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和化学的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综合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
看起来很多很复杂很难学,但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芒格解释说:
因为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而在这八九十个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这就是二八定律,20%的内容,起到80%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二八定律,快速学习——掌握20%重要的学科,解决80%的问题;学习20%的重要知识,理解80%的内容。之前我也写过的文章《[[“快速成功不可能”这句话害了很多人]]》里说过如何用二八定律学习。
那么,具体要学什么学科呢?什么是重要的学科?
查理·芒格在演讲中曾给我们这样的建议:
“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而这需要大量阅读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各学科及相关学科中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著述,了解并熟悉书中介绍的核心概念,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
芒格的建议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但是他并没有总结和概括各个学科的关系。而研究芒格多元思维多年的成甲,给我们总结出了四类学科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我认为他总结归纳的很到位。这里引用他总结的四类学科。
1.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之所以这些学科重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必须掌握分析这个物质世界的工具。而数学我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
伽利略说:
唯有数学才能揭示科学的真实面貌,因为数学似乎是上帝的语言。
查理·芒格说:
如果缺乏数学运算能力,在我们大多数人所过的生活中,你们将会像一个参加踢屁股比赛的独腿人。这等于将巨大的优势拱手送给了他人。
纳瓦尔说:
学习逻辑和数学。一旦掌握了逻辑和数学,无论读什么书你都不会发怵了。
2.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是解释在物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生命群体中出现的规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群体中表现出的“进化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对我们思考生活的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
3.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这些学科是研究当“群体”极度复杂时,复杂系统展现的规律。这个领域也是人类研究的前沿学科。考虑到未来我们生活的社会将是一个联结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系统,掌握理解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就极为重要了。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我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同时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因此,掌握理解精神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构成我们多元思维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石。几乎所有和我们生活中体验、精神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