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个陈志,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老百姓为啥不敢花钱?不是不想,是真没钱。这话听起来扎心,却是现实。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最近在进博会上一针见血: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低迷,根子不在“不愿消费”,而在“没钱可花”

说白了,这不是消费观问题,是分配问题。

数据不会骗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到40%,而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70%。咱们的政府和企业拿走了大头,普通人的腰包却越来越瘪。

一边是财政支出占GDP超35%,一边是居民收入占比仅43%左右,钱都去哪儿了?显然,没流进老百姓的口袋。

更讽刺的是,这些年我们被反复灌输“要提振消费”“要释放内需”,政策文件发了一摞又一摞,“以旧换新”补贴一轮接一轮,可效果呢?

消费信心仍在谷底徘徊,一线城市商场冷清,县城小店纷纷关门,连曾经火爆的家电、汽车都卖不动了。为什么?因为你给老百姓发100块优惠券,抵不过他工资少发1000块

刘元春说得明白:过去十年,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居民部门占比不断下滑。企业利润高了,但没转化为员工工资;财政收入多了,但民生保障仍显薄弱。

结果就是,国家很富,企业账上现金充裕,老百姓却活得紧巴巴。

于是出现荒诞一幕:一边喊着“扩大内需”,一边普通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娃、不敢换手机,连下馆子都要算计半天。

所谓“消费降级”,不是大家突然变节俭了,而是收入增长跑不赢生活成本,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种情况下,再怎么鼓励“买买买”,也像让饿肚子的人去品红酒,不合时宜。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刺激政策仍停留在“撒钱补贴”层面,治标不治本。2.9万亿的消费缺口,光靠家电补贴、汽车折扣根本填不满。

真正的解药,是把钱真正分到老百姓手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保体系让人敢花钱,推动国企利润更多用于民生。

刘元春提到,“十五五”是关键窗口期,这话没错。

如果未来五年,还只盯着GDP增速、企业投资、基建狂飙,而不解决“钱往哪儿流”的核心问题,那“共同富裕”就容易沦为口号,扩消费也会继续在原地打转。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是少数人挥金如土、多数人精打细算。消费不是任务,而是权利;花钱不是负担,而是对生活的信心。

当一个普通工人,能安心带孩子去吃顿火锅,一个年轻夫妻敢贷款买套小房,一个老人不用为药费发愁。那时候,消费自然就起来了。

别再逼老百姓“多花钱”了。先让他们,有钱可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