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女儿最近喜欢上了玩手机。妻子为此多次批评她,禁止她使用。可过不了多久,当手机搁在桌子上,我们又不在身边时,她仍然会偷偷拿去玩。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会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头疼。当孩子屡教不改时,甚至大发脾气,责备孩子道,你怎么这样不能控制自己?
怎么能让孩子有自控力呢?怎么让孩子能形成自律呢?
01 对自律的认识
自律,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自觉遵守纪律,自我约束。和自制,自控,意义相近,但其实还是有不小的差别。自制和自控更像一种能力,但自律可以上升为一个人的品格,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很自律,他是一个自律的人;但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很自控。自制和自控主要是关于不应该做什么,但自律在深度和广度上包含的更多,除了不该做什么,还包括应当做什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但是,真的有自律这种品格吗?真的有自控力这种能力吗?自律的真正内在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自律到底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行为还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呢?当我越深入思考时,越感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当我们去问一个戒烟总是失败的男士,或问一个瘦身总是失败的姑娘时,他们一定会认为自律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行为,甚至即便付出努力也无法达成。但是当我们去问一个每天早上在公园晨练的大爷,他如何能做到每天准时早起锻炼时,他一定会为这个问题感到奇怪。因为他并不需要为这个付出努力,这个已经是他的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律更像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手段。
当这个大爷回到家里,立刻大口的喝白酒,大量的吃饭,全然不顾他的心脏病和糖尿病时,我们能说,他真的是一个自律的人吗?当然不是的。一个真正有自律品格的人,必然在生活中处处自律。这样看来,自律似乎跟自我约束或习惯并没有直接关系,自我约束只是它的一个表面形式,一定有一个更内在的东西在支配着。
这让我想起了四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叫《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是一本讲述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的书,在北美畅销了20多年,经久不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用了整整一章来讲述自律,你甚至可以认为整本书都在谈这个主题,可以说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非常难得的一本有深度的讲述自律的书。它对自律的定义非常不同一般,这本书没有用自控,自制,约束,纪律这样的字眼,而这些字眼确实带有某种被迫和强制的意味。而它是这样定义自律的:
自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的、尊重事实的、直面问题的能力和行为。
你看,每个词语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在该书作者看来,自律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的行为。因此它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作者还提出了形成自律的四个原则,即: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就很难说一个人是真正自律的。
但一个人为什么会自律呢?他为什么需要承担责任?他到底为何会变得如此自觉?这就涉及到自律的原动力或者内驱力的问题。
这本书关于自律的原动力的提法,也别具一格。可能有人认为,自律的原动力来源于目标感,也有认为是趋利避害的天性使然,也有认为是对事情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认知。但这本书却认为自律的原动力来源于爱。不过关于爱,它也与绝大多数谈到爱的书定义不同。它认为,爱是一种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作出的自我完善的意愿。而与此不同的都不能叫爱。这样一来,恋爱,情爱,这些都不能叫爱,顶多是一种生理行为或依恋行为。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不叫爱,或者叫不成熟的爱,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促成孩子和自己的心智成熟,也没有进行自我完善。
所以这本书对爱和自律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因为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本就是一项很高的人生要求,确也是人生的必然要求。
我还想到了同样是四年前看过的《自控力》这本书。它谈到,自控依赖于观察和了解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做出判断的决断力。认识自我、关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三种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提到的,认识自我,关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三点。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两本书异曲同工。因为真正重要的事物,其实正是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的明白,一个人为何无法戒掉烟瘾,一个人为何暴饮暴食。烟瘾和暴饮暴食只是现象的表面,问题的实质是,他没有对自己负起责任,他没有把健康当成一个真正重要的事情看待。我们也可以说,他并不真正关爱他自己。而他的健康,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还属于他的家人,所以他也并不关爱他的家人。如果一个有烟瘾的人,一个暴饮暴食的人,能从中看到这个深刻的问题的本质,能看到自己是一个毫不负责的人,他应该能从中警醒,从而走上真正的自律之路,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之路。
我们听过太多这样的话,“懂得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知不是深刻的知,只是表面的知。它们只是你听到的一些道理,却并未进入你的血液。无论你听过多少道理,你并不是真正理解,也并不是真正认同。因为你没有知行合一。将知和行联系的纽带,正是自律。没有自律,一切知都不能算知,只能算”他们的道理”;一切行也只是随波逐流,漫无目的。
所以自律有如此深刻的品质。所以我们不能对它漫不经心。我们要真正的警醒。
当然,对我自己而言,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务比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要求更高,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生命的真相。
如果我们最后达到那一步,看清了生命的真相,就会迎来最终的自由。而最终的自由,将产生最高的自律。随心所欲而不愈矩。就形成这样一个环:
心智成熟的自律和自我完善及觉察,会促成生命的觉醒;而生命的觉醒,将带来最终的自由;最终的自由便带来最高的自律。所以这样看来,自律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只是具有不同的品质。
一个拥有自律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拥有自由的人。自律将带来自由,这看起来颇为矛盾。然后真正实践过的人,就会明白,这是千真万确。但另一方面,自由如果没有自律进行约束,自由也便很快丧失。
当然,对一个孩子,并没有办法去讲述这些。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只是想提醒自己,自律绝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在教导孩子时,不要一开始就走偏了。自律并不是一个关于禁止孩子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关于责任,关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关于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关于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之旅。
它是我们父母和孩子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02 给女儿关于自律的教导
经过仔细思考,我决定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对女儿进行自律的教导。我决定并不禁止她使用手机,而是让她认识到什么对她是重要的,让她自己为此承担起她应有的责任。
所以那天,当女儿又要玩手机的时候,我跟她讲,“龙龙,爸爸并不禁止你玩手机。你尽可以去玩。但你要想清楚一件事情,玩手机会伤害到你的眼睛。如果有一天你的眼睛不好了,爸爸妈妈不会为这个事情负责,你要自己对这个事情负责。你要自己承担这个后果。你要知道你的眼睛是你自己的眼睛,不是爸爸妈妈的眼睛。”
我当时一脸凝重,以不容置疑和坚定的语气跟她说完这番话。看她脸色也开始变得凝重起来,我继续补充强调道,”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能去学开车吗?因为她眼睛高度近视,连考试报名都不让她报。你知道爸爸游泳有多么不方便吗?我要戴上近视眼镜,外面还要套个泳镜,我带两个眼镜游泳。有一次眼镜掉水里,我差点连岸在哪边都找不到。爸爸因为高度近视,还放弃了很多其他运动,例如打篮球,打排球。你现在每周能愉快的打排球,每个暑假能愉快的游泳,是因为你有一个好的身体,一双好的眼睛。你自己要想清楚是否要放弃这些?如果你想好了,要放弃这些,那你就去玩手机。爸爸并不会禁止你,但你自己一定要想好了。”
她欲言又止。我看她的手触摸到了手机,但十几秒后,她自己把它翻了过来,推到了一边。在这一时刻,我知道她应该是意识到了什么对她是重要的,是她的眼睛,还是手机。
这便是我给女儿上的第一堂自律课。
之后的几天,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主动去碰过手机。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禁止她用,当她需要用手机跟她老师问候的时候,她会先问一问我们是否能用,此时我们也会准许她用一下。
03 自己的反思
我自己也在反思。造成孩子不自律的原因,大多也是父母造成。我们平常并没有做好榜样。当我们自己也在大量的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很难让孩子信服不应过量使用手机的道理。意识到这一点,我也立即减少了使用手机的频率,只用它来做学习、工作和写作相关的事情以及和朋友必要的联系。我停止了使用手机进行任何娱乐相关的事情,很少再去看新闻,不再去浏览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也去觉察,提醒自己,在其他事务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我要警醒自己,是否真的为自己和家人负起了应有的责任。
当然,正如前面提到,自律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品质。是需要进行一生的修炼。庆幸的是,女儿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
2018/3/2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