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学习课本的最后一个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看似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分类讲解,感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都还不错。今天下午,我就利用2、3节连着的2课时,把有关习题全部放一块儿练习。这下,部分学生彻底懵圈,连连呼叫:真难啊!
(一)排列问题。(用数字卡片组数)。
用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用5、0、2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解决组数问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可以利用“固定十位、个位或者交换位置”等方法,有顺序的一一列举出来,能够做到不重复又不遗漏。
(二)简单的组合。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有3个数4、8、9,任意选其中的2个求积,得数有几种可能?
任选2个数求和或者求积,与第一类问题不同,不用考虑前后顺序,只需要2个2个进行组合。可以用连线法或列表法画一画、算一算。学生能够理解也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思考过程。
(三)打比赛与握手问题
周末,爷爷、爸爸和明明打羽毛球,每两人打一场,一共能打几场?
5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握一次手,共要握几次手?
这两道题少部分孩子会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而且能够写出来算式,思路清晰,做的很好。但有些个学生就开始出现混乱,不知道打比赛的两个人能不能进行互换?握手的两个人还需不需要反过来再计算一次?开始猜测,不敢下笔。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和不确定?
静下来思考后才发现,学生之所以混乱是因为不知道“打比赛”和“握手”问题应该属于“排列”还是“组合”?
“排列问题”要考虑先后顺序,每一次位置的调换都属于一种新的情况。
“组合问题”不需要考虑顺序问题,把给定的人物进行两两组合,不能调换,因为调换之后结果重复,没有意义。
弄清楚这两个问题的根本意义,找准问题的本质定位和归类,应该就不会出错了。
分析过后,让学生回过头再来思考“打比赛”和“握手”问题,这两个每次都需要两人一组进行活动,显然属于“组合”问题。此时再画图解决,就会更清晰。
“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和意义弄明白之后,后面再遇到“合影照相”“排队理发”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准这两个都属于“排列问题”需要考虑先后顺序,可以画图也可以用字母或者序号把出现的情况全部写出来,如“ABC、ACB、BAC、BCA、CAB、CBA”每个字母开头2次,出现了3个2,列式:3×2=6(种)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食物的搭配”、“衣服的选择”、“书本的借阅”、“取硬币”等问题,都属于“组合”,可以通过连线或者列表的方式来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的好不好,学生说了算!每一棵大树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而我们的学生也有个体的差异,理解问题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不但要让学生的思维外显,而且会对其他学生有启发。过程性的展开方法越多,积累的活动经验越多,理解的就越透彻,感悟就越深,数学也会变得越好玩!